阿蒙:价格比折射中国油企忍辱负重正处布局阶段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3日 09:46 新浪财经

  阿蒙

  近来,一个现象挺有趣。有关汽油价格的议论,从国际原油价比转向了成品油价比。

  有人依据——上周美国普通无铅汽油全国平均价格为每加仑2.20美元,去掉燃油税,相当于约每升0.58美元,为美国今年以来最低水平。而北京目前93号汽油价格为5.09元/升,折合0.62美元/升,进而得出“美国成品油零售价格已经低于国内成品油价格”,由此发问请发改委告诉消费者中国汽油为何比美国贵。话说的不是没道理,但美国成品油零售价格与国内成品油价格到底怎么比较才算科学合理,还得等待专家的进一步解答,因为很多“题目”并不是小学加减法就能够演算清楚的。

  对

中国经济来说,有效内需不足与相对资源匮乏已成为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桎梏。就石油及石油产品来讲,强劲需求与紧张供应却成了一对矛盾。石油是经济的命脉,对处于工业化蓬勃发展、享有世界工厂美誉的中国而言,石油份量之沉自当不言而喻。因此,正确看待油价就必须高屋建瓴,从宏观大局出发才能管窥其真谛。

  目前,国际能源格局在经历深刻的变化。从消费上看,以往能源消费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现在的重心正在转向亚太地区,而且很多发展中国家的能源消费增长迅速,同时能源生产也越发多元化。过去是美国和苏联主导全球能源,到后来欧佩克掌握主动权,而北海、非洲和墨西哥湾也开开采出石油。相应的,很多西方国家在能源上也开始采取多元化战略。有人撰文指出,能源是和平时期的安全。对所有国家如是,对中国这样一个高速发展的能源消费大国尤其如此。对中国来说,所谓石油安全主要就是要避免供油中断和油价大幅波动带来的危害。

  在这个大背景下,能源成为了我国对外关系的关键词之一。中日东海问题尽管核心是领海领土问题,但不能说和能源的大背景没有关联。中俄石油管道,因为俄罗斯国内利益集团的协调问题而颇多波折。中印一段时间来在全球油气勘探开发上的恶性竞争一度成为两国全球战略交手的锋面,但是现在合作关係已经得到落实,恶性竞争将会缓解。今年初,美国出台了所谓中国能源报告。在此,清楚地表明美国已将中国的能源政策上升到美国国家安全和世界安全的高度,且不说是否过虑,至少表明了美国的特别关注。值得一提的是,近年随着我国成为石油进口大国,对外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国家战略都发生了重大偏移和倾斜,在其中耗费的人力、财力、物力之浩大尽可以想象。不久前,在北京举办的中非论坛难道一点儿没有石油的“影子”?

  作为共和国长子企业,中国油企一直是中国工业战线一面火红的旗帜。王进喜以“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顽强意志和冲天干劲,被誉为油田铁人,成为几代中国工人和中国人的英雄和楷模。王进喜干工作处处从国家利益着想,依靠群众,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有条件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他留下的“铁人精神”和“大庆经验”,成为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宝贵财富。一直以来保持5000万吨以上高产、稳产,大庆创造了世界同类油田开发史上的奇迹。油田勘探开发成果与“两弹一星”等重大项目共同载入了中国科技发展史册。当今,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为中国油企积累了丰富的无形资产,塑造了享誉海内外的企业形象,已成为油田开拓市场、取信用户的巨大商业优势。要么奋战茫茫戈壁,要么远涉重洋背井离乡,足迹遍布非洲、中东、南美、亚太、哈萨克斯坦及俄罗斯等地,数以上百万计的中国油企职工和家属都在为中国经济车轮的运转默默地做着奉献。然而,在一片价格的“口诛”中,“为国家分忧、为民族争气”的油企形象似乎被雪藏了。

  撇开忍辱负重,中国油企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较依然存在距离。现代油企的先进标志,一个是管道、一个是储备,在这两方面我国近年才刚刚起步。

  众所周知,石油管道建设已成为我国实行可持续性发展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又一重大举措。我国最早长距离成品油管道开工修建于1973年,起自青海省格尔木市,终于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历年来,在国内修建的输原油管线9212.26公里。原油管道的国际开发,对我国而言也只是近年的事。据悉,中石油将建设从哈萨克斯坦到中国的管道,预计设计年输量将达到2000万吨;从东西伯利亚经二连浩特到北京也有可能建设一条管道,中国境内预计有718公里的管道,设计年输量为2000~3000万吨。消息指出,中国石化也将建设或正在建设天津~燕山石化、沧州~天津、临邑~濮阳的原油管道,以及宁波~上海、南京的进口原油管道,同时,中石化还将或正在进行东临复线1800万吨/年增输改造工程、鲁宁线2000万吨/年技术改造工程和中洛线增输改造工程。这些现代化原油管线的建设将进一步地完善我国的原油运输管网,有效促进各地经济发展。

  不得不承认,石油市场一个铁的事实是没有储备就难有发言权,而中国在这方面也才姗姗开步。

  今年10月6号,国家能源领导小组透露镇海基地开始注入原油,并指出原油主要来自国内。镇海基地是中国第一批石油战略储备四大基地之一,总投资约37亿元,储备能力为520万立方米,是4个基地中工程规模最大、最先完工的一个,其他3个基地分别位于舟山岱山、青岛黄岛和大连新港。能源专家介绍,中国储油的过程一般是:中石油、中石化等接到国家拨款,在每年的购油过程中多买一些,或在

国际油价走低时一次买进很多储备起来。业内专家指出,中国启动
石油储备
后也会提升本土的石油安全,这反过来也会消解国际石油市场的炒作因素。国家发改委负责人称“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与国际能源署在能源领域,特别是在石油安全及石油储备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国际能源署认为,中国建立石油储备体系对维护中国及世界能源安全具有重要作用。央行副行长吴晓灵则表示,近期购买的战略石油储备并没有动用外汇储备。

  由此我们看到,在国际高油价压力下,面对急剧膨胀的国内需求,中国油企的发展、扩张、改造、更新之路其成本相当巨大、工程相当浩瀚——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有市场的也有计划的,有历史的也有突发的。尽管道路曲折,但我们相信历史的车轮终归向前,中国油企的布局之路既坎坷也辉煌。所以,我们认为与处于收获季节的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较,中国的石油企业还处在播种阶段,因此价格并不能作为油市两相比较的唯一砝码。(该稿引用国际关系研究院赵宏图先生部分资料,在此致谢。)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