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华:外资委屈论意欲何为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8日 19:12 南方日报

  财富时评

  张华

  外资企业与内资企业“两税合一”事宜我们争论了许久,但有关草案一直被推延,无疑令人遗憾。然而更让人惊诧的是,有关人士前天公开表示,外资商业企业在中国并未享有所谓的超国民待遇,“外资商业企业在一些方面甚至还没有享受国民待遇”。

  这就好像社会上重男轻女的现象延续了若干年,当立法要改变这种现状时,有人站出来说:“重男轻女”是讹传。这无疑让人郁闷。中国作为后发国家,资本相对短缺、商业模式混沌,于是开始通过给予外资企业税收、土地、贷款等方面的优惠措施,来吸引外资,这是一个既定的历史事实。那么为什么现在会出现“外资委屈论”的声音呢?

  近年来,外资企业受到了多重质疑。去年有报道称,2004年外企涉嫌逃税300亿元,纳税也是零增长。今年以来,从徐工并购案到苏泊尔并购案,外资垄断性并购引起人们热议。甚至内资企业国美并购永乐,与国际投行摩根士丹利在资本市场上的离奇运作也不无干系;最近听说第二代浙商更热衷把企业全部打包卖给外资……这种情形下,包括政界、企业界与学界的不少人表示出了担忧,有人甚至称外资是洪水猛兽。

  “洪水猛兽”虽然有些夸张,但不可否认的是,小到并购,大到中国的改革模式争论中,现在出现了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当下的外资潮热涌是一种必然趋势,是经济转轨的必经阶段;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自对外资的政策优惠开始,中国的经济模式就有被异化的倾向,内资企业的话语权被不断吞噬着。这两种观点分庭抗礼互不相让,但事实上可谓各有千秋。

  我们不可能拒绝外资。拿中国银行业来讲,呆坏账居高不下,管理模式落后。而外资入股或能查漏补缺、相得益彰,这算是特定形势下的最优选择了。但另一方面,中行、工行及一些大型企业的跨境上市与并购,主承销商大都是国际投行,大摩甚至巧妙地避开“上限20%”的政策限制,全资收购珠海南通银行,这不能不让人怀疑外资的胃口与野心。

  政府部门显然没有放松对外资疯狂之举的警惕,而这也正是徐工并购案暂停及收购股权降至50%的主要原因。除此之外,对外资入主金融业更是严把关口,比如对外资银行在内地开设分行事宜迟疑不决,最后的结果是必须“本土化”,即本土注册,才可享受国民待遇。

  置外资享受超国民待遇的事实于不顾,却将因经济安全而对外资的设限看作是外资“还没有享受国民待遇”的酸楚,这一言论的目的,无疑在消除人们对近年来愈演愈烈的外资并购与资本运作热潮的抵触情绪。这显然是短视的。事实上,内外资企业谁享受的待遇更好本不是问题的核心。问题的核心在于,我们现在的经济体制与环境,是在激励谁或逼迫谁享受哪一种待遇。比如说,2004年流入中国的“假外资”金额高达200亿美元,责任并不在于外资,而在于我们畸形的激励机制。

  如果对外资的态度分两种,按担忧与鼓励对外资进行分成的话,笔者认为最佳比例应当是6:4。首先,外资企业的超国民待遇是实,改变这种不公正的格局、完善我国的企业监管机制势在必行,而中国企业特别是民企的成长机制、利润率与发展模式值得我们去关注,永乐命运被国际投行大摩操控并乐意作其“代理人”的企业生态更是值得警醒。同时,我们仍然需要外资,特别是对于金融、邮电、文化产业等垄断程度较高但逐渐开放的领域来讲,外资的渗入不可或缺。但是,切不能因为外资的强大或迫于外资利益集团的压力,而抛出离谱的“外资委屈论”。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