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育琨:企业家的过度明星化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8日 07:55 《中国电子商务》杂志

  为什么在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30年中,涌现了一大批世界级的企业家,而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20多年中,却鲜有举世瞩目的企业家出现?这个发人深思的问题,部分答案可能在企业家过度明星化之中

  王育琨@文

  明星企业家秀出了色彩

  几乎每个行业都有魅力独特的明星男人。所有明星男人都向财富谦恭地弯下了腰。

  明星向往财富。那些掌控财富帝国的企业家,自然成了最耀眼的明星。光头首富黄光裕,深谋远虑的陈天桥,儒雅才子李彦宏,美国股市新宠俞敏洪,登山野兽张朝阳,深藏不露的任正非,铁腕领袖柳传志,大气沉稳的张瑞敏,屡败屡战的李东生,地产演艺明星潘石屹,锦衣秀才冯伦,天生一副大嗓门的任志强,生命在高处的王石,80后新贵李想、茅侃侃、韩寒、郭敬明等等,更是夺人耳目。

  明星CEO与娱乐明星一样,生旦净丑各显其能。有一些是企业出名而自己却深藏不露,如华为的任正非,迄今只在几年前接待过一名记者,因此也吊足了媒体的胃口;有一些是企业与个人的名声交相辉映,如柳传志、张瑞敏、李东生、王石,以至于人们常常疑惑是企业出品了明星还是明星让企业窜红;有一些是市场大潮推出的新宠儿,如黄光裕、陈天桥、丁磊、马化腾、余敏洪、李彦宏等,他们猝不及防的走红速度,常常令世人瞠目;有一些则是个人品牌经营有道,而企业还不太出名,如潘石屹、冯伦、任志强、严介和等,他们时常出一些标新立异的思想,形成企业思想家族群,试图借此光大公司品牌。

  明星企业家,已经成为中国媒体狂追的中国男人。生命在高处的王石备受瞩目。

  王石年过50岁征服珠穆朗玛峰,成为现时代中国企业家族群的绝响。王石有过蹉跎,是个经历过坎坷的人。或许正是从痛苦中获得智慧,从悲伤中学习欢欣,从无所事事中领会专注,从艰辛中走向光明,从失败中走向成功,王石看上去富有成功男人所具备的一切优越品性。很大的名声往往也会羁绊一个人。每每在媒体上见到的王石,在那自然、坦诚、敏锐、健康的男子汉形象之外,偶尔也夹带一些做作的成分。而在西藏雪山广袤亘古的大自然中,王石的无奈与真性情自然涌现。

  做企业的方式是不可穷尽的。当企业的价值之榜已经确立,王石们需要一定的闲暇,不能永远身陷企业内部的“此山中”。登山,可以从与大自然的交流中获得大量的灵感,可以既近又远地把握一些事象,因而也就多了几分前瞻性和透彻性;滑翔,在寥廓天空自由掌控,不断变换着角度观察世间万物的从容,对企业的经营决策,或有正向作用;滑雪,可以体验速度与突如其来的不测,对把握惶者生存的企业铁律更会心领神会;航海和攀冰,这是王石今后一段时间要重点攻克的项目,其危险性在不断增加,倒真让人为王石的安全担心了。王石自己也清楚一点,在一次悼念山友庄东辰的追思会上,他不无感慨地说,“没有点精神性的人,怎么可以到凶险无助的大山里去找罪受?”在登山和攀冰救援中,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同样遇到险情,救援的次序是从年青的开始。大自然只珍视最强健的生命,而不在意那速朽的肉身。王石岁数已高,只能排在被救援的最后。没有点精神不行,没有点非凡的人格也不行。

  在一个人的性格中,如果丧失了自然的灵性,剩下的全是凌驾于人的气势或是阿谀逢迎的媚态,这个人也就走到头了。生命还在继续,但已经没有生命的意义了。中国的男人王石们,活出了性格和品位,诚属难能可贵。

  明星化的浮躁与隐忧

  可是,好的事物往往有坏的东西结伴而行。有朋友曾经感慨地说:“中国的企业家就是不争气!看看王石,刚刚推出几个楼盘,就整天去登山滑翔了!企业还怎么做?”

  朋友的质疑不是对王石一个人。他是看不惯时下花样繁多的企业家明星秀。一个人所能够支配的东西归根结底不会超过他所拥有的。当一个人在登山、滑翔、航海、攀冰、媒体采访、会议嘉宾、豪华盛宴上花费太多时间,他在格物致知、择人任事上花费的时间必然有限。当企业的创始人和CEO们纷纷挤进明星圈,对远离他们企业的时新话题不断发表着高论,他们也就渐渐疏远了他们的专业和企业事务。问题的实质还不止于此。

  企业家明星秀,与中国流行的商业思维有着密切联系。这种商业思维认为,投入多大的广告,占领多大的渠道,做多大的企业。这种现象在医药、电子、

房地产等行业尤其明显。医药行业新药的研发需要10-20年的时间,需要长期持续投入,而见效期比较长,属于高风险行业。于是许多医药公司流行的做法是,花巨资请明星做广告,而在核心竞争力新药的投入上微乎其微,仿制成风,外包装一变化就定个高价出来,重中之重是花巨资打通渠道。电子产品和房地产行业企业家明星化就更为突出。房地产大腕不仅普通老百姓耳熟能详,而且还时常成为其它产品的品牌代言人。个人的知名度,带来公司的知名度,进一步带来滚滚利润。这样一种恒等式,已经为其它行业的企业家所垂诞。于是,有不少企业家请专业公司包装个人,或者找一群写手冠上自己的名字,到处发布商业思维。一如吸毒爽快一时遗恨终生,这种企业家明星化的浮躁,舍本求末,空落一时欢喜,终难成就大业。

  为什么在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30年(1955-1985)中,涌现了一大批世界级的企业家如松下幸之助、井深大、盛田昭夫、堤义明等,而

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26年(1980-2006)中,却鲜有举世瞩目的企业家出现?这个发人深思的问题,部分答案可能在浮躁的企业家明星化之中。

  在做企业这个行当,专注是一个很强大的力量。企业家只有专注才能造就出高性价比的产品和服务,其它都是从属性的。山姆·沃尔顿、比尔·盖茨、亨利·福特、麦克尔·戴尔、安迪·葛洛夫、盛田昭夫、李健熙等世界级企业家,除了自己的企业和自己的产品,他们很少涉足不相关的领域,更不会去代言他人的品牌。专注是他们的不二武器。实至名归,他们是商业史上的真正名人。任正非是中国企业家中继承这一禀赋的杰出代表。

  沉默的中国力量

  任正非是一条为了观念而战斗的硬汉。2005年他入选《时代周刊》全球“建设者与巨子”100名排行榜。《时代周刊》的评价说,华为正重复当年思科、爱立信等卓越的全球化大公司的历程,并且正在成为这些电信巨头“最危险”的竞争对手。2006年美国《新闻周刊》更认为,尽管创立者任正非一直保持低调,华为已经与电讯业的国际几大巨头北方电讯、朗讯科技、

阿尔卡特、思科系统站在同一水平线开展竞争,而且它常常可以从它们中间赢得更多网络运营业务。

  任正非一定听到一种神秘的声音:离开商人唯利是图这个“一般”,要敢想敢做,要勇于走向孤独。不流俗、不平庸,做世界一流企业,这是生命充实激越起来的根本途径,他禁不住这种诱惑。他一手创办的华为技术现在已成为世界领先的下一代电信网络解决方案供应商,并在国际化与自主创新方面取得了傲人的成绩,在其 44000 名员工中, 48% 从事研发工作,截至 2006 年 6 月已累计申请专利超过 14000 件。任正非 1978 年从部队转业, 1987 年创办了深圳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主要从事 GSM 设备、交换机及接入设备的研发生产。华为 2005年销售收入469亿元,利润51.5亿元。

  商人们趋之若鹜的工商联副主席和全国性大会的代表资格,他守拙婉拒;企业家们花巨资才可以现身的媒体盛事,任正非更是一概谢绝。他避开喧嚣,远离闹市,却掌握了新的驾驭媒体的艺术:他常常根据情势发展,不时抛出凝聚着深刻洞见和教益的文章,说公司、说战略、说做人,从而把引导公众与教育员工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他对基础教育地位的建言、对“冬天”的忧患,以及对英雄主义的旷野呼喊,既能与一线员工保持共鸣,又能被广大公众所接受,大巧若拙,攻藏兼备,完全由自己掌握节奏!

  一如工作在地下的人,一个挖掘开采和探索地下世界的人,任正非们默默无闻、谨慎、不动声色和不可动摇地向前推进,每天工作长达15-20个小时,几乎看不到什么苦恼的迹象。风花雪月仿佛是另一个世界的东西,跟他们全然无关。仿佛他们要的就是这种长期的黑暗,就是这样不可思议、不为人知和难以理解,就是甘愿充当为世人驱使的驴子!在他们强毅而能负载的精神里面,存在着尊严;在傲立着的尊严之中,存在着意志力;在意志力中存在着对最重的重负的内在渴求;在渴求之中,存在着欲望的爆发力。

  我坚信,中华民族的复兴,决不是靠砸广告做秀就能够成就的,必须是一个庞大的默默无闻的企业家群体的崛起。我同样坚信,做企业不是做秀,中国企业家只能是从历经劫难中获得智慧,从悲伤中学习欢欣,从默默无闻的积累中找回自信,从倾注心血的工作中体会幸福,从做好细节的韧劲中领会充实,从撒野大自然中捕捉灵感,从跌宕起伏的经历中感悟人生,从独一无二的性价比创造之中走向辉煌。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