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罗仁基:饭局的背后是贫穷还是富有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2日 15:51 新浪财经
在中国,无论大城市,还是小城市,也无论是中午还是晚上。街上最红火的地方无疑就是饭馆。 进入饭馆外间,四菜一汤的"小家碧玉"肯定还是多的,然而走进里面的包间,情况就有可能大不一样了。转盘桌上的美味佳肴"层峦叠嶂",在坐之人大着舌头,推杯换盏, 更有甚者,席上吃客孰为谁,都不知道,要紧的是美味串肠过,饮酒似神仙,反正是公家买单。 这不由使人想起广东省吴川市教育局一伙饕餮之徒一场酒席吃出5位数,在短短的一年半时间里吃掉611万元教育经费的纪录。 据中国烹饪协会历年调查显示,公款消费曾经达到过1000亿元。这就相当于一年吃掉一个三峡工程。 有人说, 国家三令五申,禁止公款吃喝,这种现象如今是不是已经减少了? 一个中层干部的妻子抱怨, 她丈夫一个月回家吃不了几顿饭,不是这边请客,就是那边应酬。 一个年轻人应聘一家企业, 对方看完基本条件,开门见山就问会不会喝酒。 一位外国工程技术人员到中国东北出差,当地一下来了六个人"接风"。人家喝一杯啤酒以为意思一下就可以了。可"东道主"热情有余,又是上大菜,又是上白酒,敬酒之余,相互对干,直到把老外也带进"沟"里。第二天老外醒来,第一句 感慨的话就是: 没想到活了三十岁,第一次醉到竟是在中国。 看来,与其说公款吃喝是一种风气, 不如更准确地说是一种如影随形的公众现象。你有"红头文件",我有变通对策,此起彼伏,屡禁不止,肆无忌惮地将纳税人的钱吃到个人的肚子里。 你说这是体制问题也好,说是缺少舆论监督也罢,总之,一些单位和企业,心照不宣,都不能幸免。 有人辩解,公款吃喝虽然吃在自己肚里,但目的还是为"公",不吃不喝,怎么搞"公共关系",明摆着"公款吃喝"就是商务不可缺少的"润滑济"。的确,有很多合同,协议,承诺都是在饭桌上达成的。俗话说,只要喝好了,什么都可以"搞掂"。 如此这般,企业的利益,产品的质量又置于何地呢? 日前,一家外企带客户到美国回访母公司。一行人冷眼旁观,看着财大气粗的美国人如何接待。人家老外眼里也不揉沙子,适时准备了一个豪华的烛光晚宴。大家西装革履,兴奋异常。与其说是吃饭,不如说是体验一次正宗的美式晚餐。可一行人回国到家,一个帐单也紧随其后, 晚宴的花费已挂到国内的项目上。 真可谓是有礼有节,泾渭分明。 虽然, "公款吃喝"不是中国的专利,可哪一国也没有中国这么普遍,这么高额。在俄罗斯,一位政府官员如果想用公款请别人吃饭,严格而繁杂的报销手续会让他望而却步;在印度,很多政府公务员竟然没有公款吃喝的概念,在欧洲和日本,公务员在公款消费的问题上更是如履薄冰,因为媒体和民间团体一直在密切监督着他们。 勿庸质疑,公款吃喝在中国很有市场,根深蒂固。那么,数不清的"饭局"说明了什么? 是人们的生活水平超越"小康",达到"富裕"? 答案显然是片面的。 且不说还有相当多的民众还在"温饱"之中,更不用说各个单位财政的准确利用是多么重要。单就这些"饭局"的常客而言,就可以说是视野的短见,理智的贫穷。 公款吃喝历来被国家,企业和民众视为不正之风的重灾区和滋生腐败的温床。眼下,临近岁末,各行各业的财政又到了"盘点","回笼"阶段, 公款吃喝势必又将抬头。 莫不要再喝掉一个什么湖! 吃掉几个工程款啦! 罗仁基
【发表评论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