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啸鸣:媒体的楼市报道要强调理性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29日 01:56 新浪财经

  文/铅笔经济研究社邹啸鸣

  房地产商任志强的发言,总容易引起激烈的反应。近年以来,任志强的发言中,最刺激人的当属以下几条:

  05年10月的“禁止炒房就是违宪”。陈志武申明:本观点是陈教授自己先提出的观点。易宪容:禁止炒房违宪的谬论令人发指。

  05年11月的“房产品牌就应该是具有暴利的”,易宪容:“品牌”并不是“高价”的代名词,低端产品同样需要“品牌”。

  06年2月的“中国有‘穷人区’‘富人区’很正常”,易宪容回应:谁在认为中国房地产市场仅属于富人。

  06年7月的“如果

房价下跌,房产商有权不盖房”。

  06年10月的“地产暴利是公众误判 不应公布房屋成本”。易宪容:商品房定价需要公众监督。而复旦大学尹伯成教授则“五问任志强”。

  加上网络上的评论,任志强显然处于下风。

  如果华远

房地产公司董事长的选举,是根据网络批评和赞同的声音的大小为标准,那么他的职位早就丢了。股东和董事们显然是以业绩为选择董事长的标准,这与其他股份公司的选择标准一样,所以很理性。

  如果华远房产公司的客户选房,是根据网络批评和赞同的声音的大小为标准决定是否购买,那么他的职位也早就丢了,显然不是,他们将货币作为选票投给了华远公司,投给了任志强。这也很理性。

  人们往往以为“经济学专家”的看法最理性,其实这是一种美好的期望,这取决于该经济学专家的专业素养,更取决于他发表看法时,采用的是以经济学为分析工具还是以传统道德为分析工具。以传统道德为框架分析企业家的言论也可以,但是不要挂上经济学家的旗号为好。媒体记者可能未必有能力分清这二者的区别,但是政策决策者必须分清其中的区别。

  网络上对任志强的批评,很大程度上来自房产的潜在购买者。很奇怪的地方在于:这些潜在购房者不关心他是怎么做的,而关心他是怎么说的。我认为,这是因为人们担忧任志强的言论太抢眼,容易吸引房产政策决策者的注意力,并产生出对对潜在购房者不利的政策。

  其实,近年来的楼市调控政策,比以前的进步在于是用集体决策取代了个别人的决策。用民主程序取代了拍脑袋决策。但不足的地方在于:基本上我们能看到的,都是结果,看不到过程,也看不到对前政策执行结果的评价。而且,民主的范围也有限,基本上局限于中央各行政部门,看不到各地方政府的参与过程,看不到各地企业家的参与,更看不到各地消费者的参与。这种程序上的缺陷,也导致人们对各项决策科学性打上了问号。

  在数据的采用方面,也显得混乱,既没有独立的数据来源,部门之间的数据口径又不一致,那些数据可以采用,那些数据不适合采用,科学根据是什么等等,都看不到经济学家的建议,于是没有渠道可以形成像上证指数那样的权威数据。这样造成的结果是:盲人摸象,各说各话。没有全局性的数据,无论是跟历史纵向对比还是跟国外横向对比,都缺乏说服力。数据的混乱必然影响决策的科学性。

  媒体的楼市报道要理性为好,我们呼吁媒体的注意力要从企业家身上转到政策决策的科学性上。毕竟,企业家所能影响的仅仅是他自己的企业所涉及的楼盘,而政府决策却是影响所有城市的楼盘。企业家干的不好最多亏钱了事,政府决策如果由于缺乏科学依据,造成的灾难则危险的多。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