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郭立场:不妨对圆明园复建多一些宽容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24日 15:31 新浪财经

  作者:郭立场

  146年前,英法联军放的大火在圆明园内熊熊燃烧;146年后,中国的一家民间团体宣布圆明园复建工程正式启动。由国家文物局主管的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和横店浙江华夏文化发展基金会共同设立的中国圆明园文物保护专项基金,日前在浙江横店设立。这一专项基金的设立,被认为是圆明园复建工程正式启动的标志。(《新京报》10月21日)

  通过重建,重现当年“万园之园”的繁华胜景,并借此体现国运之昌盛,初衷不可谓不良好。然而,此举遭到了不少人的反对。反对者认为,圆明园的最佳状态是“保持它一片废墟的历史风貌”。很多人认为,圆明园已在大火和抢劫中死亡,如今的断壁残垣是那段历史的见证,因此,不管在哪里重建,价值都不大。更有人质疑,重建后的圆明园不过是横店诸多影视拍摄基地中的一个,是横店为了吸引眼球而兴建的又一个主题公园。事实上,复建圆明园到底会带来更多正面还是负面的效果,只有等到建成之后才会揭晓。

  文物建筑的保护,“目的是真实、全面地保存并延续其历史信息及全部价值”,对于一座仅存遗址或遗迹的历史建筑,即便复建的是“商业的

圆明园”,也可与“国耻的圆明园”并存不悖。我们都知道圆明园是皇家园林,在历史、艺术以及建筑史上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里程碑式的项目。现在我们基于“文物建筑是历史信息载体”的概念,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利用来自民间的资金,重现我们祖先留给我们的历史遗产,可以说是民心所向,不必对此大惊小怪。

  不可否认,圆明园复建本身是一个商业开发、商业运作的项目。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圆明园在我国的历史上的特殊地位,是中华民族被西方发达国家侵略、压迫的一个见证,本身就有着巨大的历史价值、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圆明园与文化是相辅相成的,没有千年文化的积淀,圆明园只是一个没有生命的躯壳。而没有圆明园作为承载文化的载体,任凭再深厚的文化也会缺少底蕴和依托。如何充分挖掘圆明园文化内涵、用什么形式表现它并将其真正转化为一种文化力?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无论如何,尝试复建圆明园的努力是值得赞赏的。保护物质文化遗产,是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必须十分重视和认真解决的问题。只有对传统民族文化高度重视并加以弘扬,才能体现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才不会辜负先人的努力,让子孙后代为我们对

传统文化的疏忽或亵渎而恸哭、而怨尤、而叹息。在建设过程中,注意保护传统、文化和生态,保持特色、个性和魅力,关键是要从实际出发,要追求自然与和谐,保留自身发展历史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应是能延伸历史文脉的,保护长期发展中形成的固有特色。从本质上讲文化是属于大众的,保护文化遗产人人有责,这就需要提高全民族的文化自觉。在这样的传承过程中,不论是社会宣传还是学校教育,非常重要的一点不是让受教育者被动地接受传统的民族文化,而是提高理解民族文化的自觉意识和自立能力。一个民间团体,自发的复建圆明园,其勇气无疑是可嘉的,即便你不认同,也没有理由去诋毁行为本身的积极意义。

  文化遗产保护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需要全民族、全社会的共同参与。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问题从来就不仅与文化有关,而且与整个社会环境、政府职能、社会文化有关,绝非民间团体之力所能承受之重。保护文化遗产是一件长期的艰巨的任务,也是政府的重要责任,在资金、人才、立法等许多方面都需要加强。惟有如此,才会让更多的人形成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而且形成对民族文化的鉴赏能力,中华民族的骄傲才会永葆青春活力。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