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吴忠民:开发构建和谐社会的中国优势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2日 15:02 解放日报
吴忠民 同别的许多国家和地区相比,中国拥有着大量有利于和谐社会构建的优势。如何充分有效地发挥这些优势,对于中国和谐社会的构建来说至关重要。换言之,和谐社会能否建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这些优势的开发程度。 构建和谐社会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现阶段以及未来很长一个时期的重大时代课题。毫无疑问,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来说,中国存在着许多不利的劣势。比如,从非人力可及的“自然”的角度来看,存在着诸如人均自然资源拥有量过小、人口总量过大等不利的因素;从历史基础的角度来看,存在着诸如二元经济社会结构根深蒂固、现代理念尚未得到广泛确立以及不确定变数大量存在等不利因素。不过,需要看到的是,同别的许多国家和地区相比,中国拥有着大量有利于和谐社会构建的优势。如何充分有效地发挥这些优势,对于中国和谐社会的构建来说至关重要。换言之,和谐社会能否建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这些优势的开发程度。 就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优势而言,包括许多方面的内容,比如,党和国家已经确立了以人为本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社会各个阶层已经广泛认同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取向,初步具备了和谐社会建设所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等等。除了这些为人们所熟悉的优势之外,还具有以下一些十分重要的明显优势: 第一,深厚的民族凝聚力。几千年来,中国人形成了一种高强度的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一种根深蒂固的“中华”民族主体意识。一些国家存在着与世俗化生活进行对抗的极端宗教意识,或是存在着对统一国家构成严重威胁的民族分裂主义,而这样一些有害的现象在中国则缺乏赖以生存和蔓延的土壤。对于正处在转型过程中的中国社会来说,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纷争、价值观念的多样化在所难免。而通过民族纽带的认同,通过民族凝聚力的强化,社会各个利益群体之间的不少摩擦与矛盾以及观念之间的冲撞可以得到缓解,社会的整合性也由此会得到一定的增强。这对社会的安全运行和健康发展是十分有利的。 第二,文化精神的高度包容性。中国文化当中“和而不同”的传统,强调多种文化类型的共存共生以及相互之间的自然融通和互补,而不是以某种褊狭的文化类型为尺度来划界,强行排斥、强行改变或是强行摧毁别的文化形态。这一点,同现代社会所应该具有的各种文化之间的宽容、尊重的价值取向有相通之处。这对于社会成员多样化生活方式的选择,对于激发社会成员的创造活力,对于人们寻求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无疑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第三,扶贫济困的传统。从历史上看,孔子的“仁爱”思想和墨子的“兼爱”思想影响深远。相对来说,中国是一个容易对弱势群体产生同情并进而提供帮助的社会。这种传统经过必要的、符合现代理念的转换,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是十分有利的。在现代社会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种种风险因素的存在,会出现部分社会成员的生存状况恶化、发展空间受到限制的情形。中国扶贫济困的传统,对于保证弱势群体成员的基本生活底线和基本尊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四,深厚的务实精神。几千年来,中国人一直极为注重现实生活,具有一种明显的务实精神。积极开发中国传统的务实精神,对于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表现在:其一,中国传统的务实精神可以提醒人们,在一定时期内,发展应当注意“度”的问题,过犹不及,渐进型的改革与发展比激进型的改革与发展稳妥得多。其二,将改革同基本的民生问题挂钩,可以确保民众对于改革的积极认同。其三,注意各个社会群体之间利益结构的协调。这有助于缓解社会各个阶层、各个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避免可能的社会动荡所造成的损失。 第五,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在中国的近现代,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社会动员的现象。社会动员这一优势如果运用得当,将会产生十分明显的“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积极效应,将会有助于应对现阶段许多重大的难题,包括一些突发性事件。中国社会正处在急剧转型的时期,各种矛盾交织在一起,许多已有的社会问题趋于加重、新的社会问题相继出现。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社会动员具有某种独特的效应,可以对其造成某种有益的社会压力并增大社会解决这些问题的力度。比如,如果我们以抗击“非典”同样的社会动员力度来解决中国社会所面临的一些难题,如贫困问题、贫富差距过大问题以及社会保障问题等等,那将对中国和谐社会的建设产生巨大的历史性的推动作用。 第六,人心思定。中国近现代的历史和当代的历史,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实践已经反复地、充分地说明,社会稳定是改革和发展进程得以顺利推进的基本前提条件。这一点,已经为中国社会的各个阶层所广泛认同,人心思定已经成为大势所趋。不应低估人心思定的重要性。因为,在人心思定的条件之下,未来一些可能的动荡会由于缺乏民众基础而难以出现,即便出现,其表现程度也会由于能量不足而较低。互惠互利、合作共赢便容易成为社会各个群体的行为取向。可以说,人心思定,是社会安全运行的重要前提,因而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基础。 第七,后发借鉴优势。起步较早的发达国家以及许多发展中国家在社会建设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得与失两方面的经验与教训。中国是一个后发国家,可以从中获取必要的参照与借鉴,追则有目标,戒则有所鉴。这是一个优势,有助于增强中国在未来社会建设的过程中所持有的判断能力、选择能力和创造能力,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形成合理有效的社会建设路径,最大限度地避免重复别的国家和地区的失误,降低构建和谐社会的成本。 第八,社会成员对平等权利的追求与维护已经成为时代潮流。在现代社会和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公民的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有平等的基本权利,特别是基础性的基本权利。这些权利包括生存权利、社会保障权利、受教育的权利等等。在我国,随着现代化和市场经济进程的推进,社会成员的自我意识以及利益诉求观念在不断增强。2004年通过的《宪法修正案》,特别在宪法第三十三条中增加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一款。这说明,保护社会成员基本权利已逐渐成为整个社会所关注的重要问题。这是一种历史的巨大进步,是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一项巨大成就。社会成员对平等的追求既是和谐社会建设的不竭动力,实际上也构成了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目标。 (作者为中共中央党校社会学教研室教授)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