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汇查询:

贾品荣:中国制造何以行销全球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06日 14:30 新浪财经

  贾品荣

  中国制造的产品,已经遍布世界各地。不但外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到处都是中国制造的产品,即使是中国人出差到外国,想要买一件外国产品当回国馈赠亲友的礼物,一不小心就会买到“中国制造”。

  据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报道,有一个美国家庭在2005年进行了为期一年的抵制中国产品的行动,结果发现,没有中国产品的生活一团糟。这个家庭得出这样的结论并不奇怪,在国际经贸交流日益密切的今天,抵制中国产品的生活会乱成一团。对于中国老百姓来说,感受最深的是中国告别了短缺时代,从百姓凭票排队购物,到商家要靠打折促销,生活发生了深刻变化。生产力的极大提高使得中国产品行销全球,“中国制造”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随处可见,成为生活所必需。庞大的快速增长的经济规模和丰富的物美价廉的产品,充分体现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中国的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六,外汇储备是全球之冠。

  那么,“中国制造”何以行销全球?

  首先,中国商品进入全球营销网。以前,沃尔玛销售的中国商品只有百分之几,现在达到80%。沃尔玛每年直接和间接从中国采购商品出口的数量达到100亿美元以上;中国已成为家乐福集团在亚洲最大的采购基地。通过这些零售巨头,中国商品得以行销发达国家。美国的大型跨国公司和其他外国企业,包括零售商,是生产廉价产品的中国工厂背后“看不见的手”,这些公司将中国商品销往海外,获得了巨大的利润。2004年美国公司从中国制造的产品中获得的利润近600亿美元。据中国美国商会前年的一项调查,86%的美国公司在华收益在提高,42%的公司在华利润超过其全球的利润率。

  其次,中国商品随着中国商人走遍全球。温州人的足迹走遍千山万水,中国制造业随之走遍千山万川。走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温州人不会讲普通话,却会讲英语;没去过北京,去过巴黎。美国、巴西、日本、法国、

意大利、西班牙、荷兰等国,都有温州商人。在巴黎,还有“温州街”。在巴黎的13区和14区,住着的都是温州人,听到的都是温州方言,甚至警察也得说温州话,温州人达到8万人之多。温州700万人,超过1/4的温州人在全国各地或海外经商。温州人“四处出击,八面埋伏”的方式和“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精神,不仅活跃了各地的市场,成为“东方起动点”,更带来了发展市场经济的巨大的观念冲击。

  再次,中国商品通过非洲商人销往发展中国家。现在,温州小商品批发城附近有非洲商人达几万人,他们是中国商品的中间商,通过他们中国商品遍布非洲各地。中国对非洲的贸易虽然长期是出超,但出口数额却一直不大,1979年只有4·93亿美元;到2000年,中国对非洲的出口突破50亿美元;2003年猛增到101·8亿美元;2004年又增加到138·15亿美元。这种高速增长的势头估计今后还会保持一个时期。以前,中国出口非洲商品主要是茶叶、大米、服装等生活用品以及手工工具、农业机械等比较简陋的生产资料;现在,除生活日用品外,中国出口的主要是轻工、机电、农机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高新技术含量大幅度提高,深受非洲国家的欢迎。

  在中国制造的强大压力下,日本某专业媒体发布了题为“战胜中国制造:日本企业的五张王牌”的长篇文章。文章指出,日本制造商要在和中国制造商的对抗中取得优势,需要从先进生产方式、及时响应客户、专利技术、品牌实力、设计改进能力等五个方面提升潜力。这无疑给中国制造商带来了两条信息:第一,快速崛起的中国制造业将成为众矢之的,并遭遇更加严峻的竞争;第二,中国制造商在上述五个方面仍有不足。

  换一个角度来看,这五个方面恰好指出了中国制造商应该改进的方向。随着中国技术工人素质的不断提升,中国制造商已经具备了实现先进生产的基础,也应该及早着手改善生产管理手段了,迈向精益制造。就小汽车制造来讲,日本与中国相比,其比较优势正在丧失,中国很快就会成为世界汽车制造中心,但是日本经济学界对此并不担心,因为他们认为中国生产小汽车的机器设备仍然需要由日本提供,中国目前还不能成为世界机器设备制造中心,对日本的竞争力没有多大的威胁。至于对客户响应的及时性方面,中国制造商对本地客户有着当然的优势,但随着中国进出口管理和物流服务水平的提高,这种优势将被逐渐削弱。专利技术是我们当前的最大隐患。过于快速的发展历程使中国制造商缺乏专利技术的积累和支持,一旦我们开始步入更高层次的技术竞争,这将成为致命的弱点。DVD的专利话题已经被提了又提,而

数码相机则可能成为下一个专利焦点。中国制造商应该尽快建立起自己的知识管理系统,并与国际同行保持积极合作和争取交叉授权。也许,专利竞争将是决定未来中国制造业格局的关键。而进一步来说,一旦拥有了专利基础和知识管理的能力,中国制造商将会在产品的品牌实力和设计改进中更具竞争性。仅仅强调中国的制造能力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缺乏对市场的把握和推广能力。

  当前,世界制造正面临着第四次产品创新高潮的前夜。产品创新的每一次高潮都伴随着重大的技术创新。17世纪70年代蒸汽机问世后,涌现了大量的动力型产品;18世纪30年代电磁场被发现后,迎来厂电力产品;19世纪初三极管诞生后,信息类产品又如雨后春笋;当今,伴随着人类对数字与网络技术认识的深化,制造业领域的智能型产品正生机勃发。如果谁能率先将数字与网络技术成功地应用于产品开发,必将能赢得市场的成功。中国长虹集团正是依靠数字化技术开发的背投式彩电,成功地帮助企业“杀”出了彩电“战国”重围,就是例证。

  (作者为中国传媒大学公关舆情研究所副所长,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生)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