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左晓蕾:必须防止过度投资给中国带来经济衰退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02日 15:09 经济观察报
左晓蕾 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因为通货膨胀率不高,各方对中国经济这一轮的高速增长有很多不同认识。那么,为什么通胀率不高呢?我认为有两方面的原因。 首先, 这一轮经济过热主要表现为投资过度。今年1~7月,中国的投资以超过30%的速度增长,而CPI在1.2%~1.3%的低水平上。这里有一部分投资很可能造成产能过度释放、供大于求。 理论上来说,由于石油价格的持续上涨,生产成本上涨应该拉动总供给曲线向上,出现成本拉动的通胀上升。但是过度投资导致初级产品生产行业因为过剩产能的过度释放,市场供给大于需求,市场压缩利润的价格竞争,一些上游产品的价格,很难传导到最终消费价格,价格水平不能反映成本的上胀,生产者价格指数与消费者价格指数之间一直存在近两个百分点的差异。成本上涨没有太大地影响通涨水平,这也是目前价格传导机制不畅通的问题所在。 高增长、低通胀,本来是最理想的经济形势。但是我们的低通胀形势并不是完全像美国经济那样,因为大幅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使成本降低而价格降低所呈现的低通胀局面。我们更像在重复往次经济危机的经历,高投资—供给过剩—通货紧缩—经济危机。 其次,这一次经济过热没有像1993年~1994年期间由于消费过热引起的通货膨胀,另一可能的原因是,当时的劳动力市场刚刚开始形成,因为体制的缺陷,随着经济增长,以各种名目发放和获取的收入也大幅增加。从统计数据看到,有些年份的职工工资收入的增长达到12%以上。 1990年代我们还没有所谓“中产阶级”,收入是从边际消费倾向很高的层次开始的增加。当购买力提升以后,消费支出也大幅增长。最终消费占GDP的比例在大多数年份超过60%以上。而且,1990年代净进出口并不是很大,有些年份还是负值,主要消费是国内消费。消费的增长拉动投资,推动价格不断上涨。明显的高通胀使经济过热形势变得严峻,调控经济过热也就顺理成章。 这一轮经济过热与90年代的经济过热不同,没有消费需求拉动的配合。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近几年来,最终消费占GDP的比例逐年下降,一直都在稍高于50%的水平上下徘徊。主要原因是随着劳动力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经济地位的变化和边际消费倾向的改变,居民在一般消费上的支出不会随着工资的上升而大幅增加,更多地考虑到下一代的教育、医疗、退休等等问题而加大储蓄。 因此,大幅的投资增长没有转化为收入增长和消费增长,这是价格水平不高,通胀预期不明显的主要原因之一。 这里的危险在于,通胀水平不高可能会造成经济没有过热的假相,从而不断加大投资力度,不断释放过剩产能,不断扩大供大于求的局面,直至通货紧缩,经济严重衰退。 我们认为,中国经济目前已经处于边际产出递减的范围。 根据中国2005年与2006年的GDP与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数据,我们计算得出,2005年每增加1单位投入,GDP增长0.385个单位;而2006年每增加1单位投入,GDP增长0.365个单位。单位投入的产出不到40%,所以中国经济处于规模效应递减的状态是很明显的。 在这种状态下,短期内要保持高增长,就必须不断地加大资本和劳动力以及其他投入。如果短期内没有技术进步,规模效应递减趋势只会加大不会减小。换句话说,要保持现在这样的高增长,单位产出的增加可能需要4倍、5倍甚至更高的投入。 如果我们有无限的资源,如果投入可以不受约束地增加,这种高投资下的规模效应递减的增长模式也不是不能持续下去,但是我们受到资源的约束越来越大。 此外,支出法的宏观衡等式告诉我们,投资来源于储蓄,同时,投资水平受储蓄水平制约。 中国一直被认为是全世界最高储蓄的国家之一。这也正是中国高投资增长能够持续多年的背景。 但按照一些国家的经验,伴随经济高速发展的高储蓄率可能的持续期大约是25~30年的时间,然后储蓄率就开始下降。中国已经经历27年的高速增长,高储蓄率是否会发生变化不得而知,但在现在的基础上继续大幅增长的可能性应该不大。按照生命周期理论,随着劳动力“红利”逐渐消失,高储蓄率会下降,甚至会变储蓄为支出。 在劳动力投入方面,也有供给的极限。中国沿海劳动力工资的上涨和“劳工荒”的出现,已经开始证明,在目前的技术水平和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现在水平的劳动力的供给已经发生变化。 因此,我们的结论是,大幅资本投入增长和劳动力投入增长都将遭遇储蓄率和劳动力“红利”的瓶颈,防止过度投资带来的经济衰退是完全必要的。 当然,宏观调控在短期内有两方面的作用。第一,固定投资适当减少能够让规模效应递减速度放缓,保持一定的投资有效性;第二,短期内,保持规模效应递减状态下经济增长的持续性,给突破性的变化和改革留下时间和空间。特别是货币政策,在利用资金成本控制贷款和投资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是,防止过度投资带来经济衰退的根本解决方式是什么呢? 首先,要优化资源配置机制,使投资更合理和更有效率地配置到推动技术进步的领域,配置到劳动生产率提高的行业。这方面,美国的例子可供参考。美国储蓄率最低的年份只有0.7%,仍然能够支持大大超过储蓄水平的投资水平。因为金融市场高效率地配置资源能力,吸引了全球资本流入,支持了经济的发展。优化资源配置,避免盲目投资,调整产业结构,推动技术进步,是突破高投资→通缩→危机的恶性循环的有效举措。 其次,要进行劳动力水平的整体升级,让部分一般劳动力提升为技工,使劳动力水平随产业结构的调整而得到调整。培训后的劳动力实际上是增加了产业升级后的新的劳动力供给。 中国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国际金融服务业的发展有大量的外包工程,像当年制造业的产业转移一样,金融服务业的转移需要大量的“蓝领”服务人才,比如印度的“国际客户呼叫中心”的接线员。中国金融服务业自身的发展和其他服务业的发展,也会吸收许多“技术型”的蓝领人才。 来源:经济观察报网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