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肖擎:好政策不会把弱者逼进夹缝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26日 14:39 新浪财经
肖擎 辽宁丹东市振安区出台《中小学人员聘用制实施办法》,以在中小学校全面实行竞聘上岗,以精简超编人员。但办法同时规定“离异或丧偶且抚养未成年子女的老师”可以成为照顾对象。于是,同兴镇在一周期间,共有41名教师集体离婚,谋求照顾优先。(9月26日《新京报》) 这起事件是前段时间华北油田职工离婚风波的翻版,也可以说后者取了前者的经。靠离婚保住工作岗位,用亲情和婚姻换得饭碗,人的无奈和屈辱都包含在其中,这时将板子打在职工身上,称其糊涂荒唐不切实际。照振安区教育部门的说法,办法的初衷是好的,有利于分流超编员工,我认为这是为自己的失误辩护。初衷好不好,关键在于它多大程度上能够解决问题,管理部门的意见是否体现了大部分职工的意见,如果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加上只是一己之见,就必定会出现靠离婚保住岗位这样令人难料的场面。 人员超编使学校的人事和财政系统不堪重负,所以还是得想出办法解决它。从国有企事业单位的一惯做法来看,主要是减员增效。关键是怎么减,得讲究方法,不能越减越乱。《中小学人员聘用制实施办法》走的是老路,但效果却大相径庭。振安区教育部门自我主观认为“初衷良好”,实质上并没有考虑到这个政策的巨大破坏效应。它的破坏性主要体现在要把人从岗位剥离,比较刚性,而职工的心理是柔性的,脆弱的,他们完全可能把政策理解成冷血无情并且剥夺人的生存权利的工具。 涉及人们利益的敏感政策,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这不仅包括解释政策细节、减缓职工心理压力、尽量公开公平,还包括支付职工下岗之后的各种成本,为下岗职工提供各种补助措施,尽量让政策进行的平缓,而不是当“甩手掌柜”,以为将职工剥离出去就万事大吉。振安区教育部门出台《办法》,在很大程度上并没有做好这些准备工作,而是让职工进入了一种“知情权”极度缺乏的弱势状态,弱势群体被刚性规定剥夺利益,也就意味着绝望。可以想见,当这个令人绝望的政策开了“离异或丧偶且抚养未成年子女的老师可以成为照顾对象”的口子时,人们从夹缝里获得生存机会的渴望会多么强烈。 将所有教师职工纳入竞聘上岗的清员范围,实质上是回避了问题的本质,制造了更难处理的麻烦。一些非专业人士浑水摸鱼占据教师名额是问题的关键所在,正确的解决办法是先要考虑将这一部分人员清理出教师队伍。学校自身在人员引进机制上存在问题,这导致了人员超编问题积重难返,学校理应以承认错误的姿态向全体教职工道歉并说明原因,而不能裹挟他们来共同分担成本,毕竟有一些靠正常程序走上教师岗位的人势单力薄,他们根本没有能力也没有必要来替学校机制的失范承担责任。 一个好的政策是不会把弱者逼进夹缝的,因为它会考虑到各种可能出现的矛盾,进而提供一定的配套解决措施。从以往经验来看,以“初衷良好”为政策辩护的,往往都不是好政策。鉴于此,尽快恢复职工夫妇的婚姻关系,将非专业人士清理出教师队伍是当务之急。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