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汇查询:

郭立场:为什么要力挺北大副教授的哭穷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25日 19:21 新浪财经

  郭立场

  “老师们不敢说的话,我来帮他们说,他们如果不做兼职,真的只能养家糊口!”日前,处在舆论风口浪尖上的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周忆军(阿忆)在北大校园的草坪上,首度就目前网站热炒的“北大副教授哭穷”事件进行了回应和解释。(《新快报》9月23日)

  拿4786元的月薪,在外人看来,的确是笔可观的数目了。然而,生活在北京这样的大都市,联系到教授这样身份的人,考虑到教师这种职业的人,教书之外,大部分老师都有科研任务,而且想要晋升职称,还有发表论文和写专著的压力,以及阿忆所列出的4786元的月工资单和每月消费入不敷出的状况,也就不难理解“如果不想办法增加收入自救,凭那点工资不能活下去”的道理了。

  孔庆东为阿忆辩护的话,更让人确信高校教师的无奈和苦衷。看一看老孔的愤慨陈词:我们中文系还有许多年轻老师的收入连这个都达不到,有的每月只有2000元左右;我们中文系,不但没有给老师发过电脑,连个闪存、手电筒都没发过,报销一张火车票,都要再三核实;我们中文系的老师没有自己的办公室,连一张属于自己的办公桌都没有,连中学老师都不如。北大尚且如此,作为地方高等院校的青年教师,我感同身受,处境和待遇更是不值一提。月工资千元,不及中学教师的一半,勉强达到温饱线。若每月来一两个朋友,连招待费都成问题。尤为可怕的是,像我们这样的人,一没有钱,而没有权,三没有地位,四没有身份,没有房产没有车,谈个女朋友都成问题,都毕业一年多了,依然是守着单位的一年陋室,孤身一人。

  老师也是凡人,没有理由用圣人的标准来时时处处苛求老师。对从事任何一种职业的人,社会必须首先承认他是个普通人,满足他作为普通人需求的一切,然后,再对他提出更高的目标和追求,如果总是给他提出很高的目标和要求,而忽略他作为普通人的一切需求,那么从事这一职业的人必然大多数处于苦恼之中,而且,这个职业也肯定不会有大的吸引力。我们同样应该明白,“单纯的精神崇高不是社会主义”,过分以理想化的“圣人”标注要求所有教师且对教师缺乏人文关怀的认知行为,无疑是异化教师职业的错误意识,暗含有极大的隐患。那种超越了“教师也是人”的偏激做法,将教师主动争取回报就应对教师发出道德的谴责的行为,显然是对教师认知的一种扭曲。

  不可否认的事实是,高校青年教师是弱势群体。目前高校中,几乎所有青年教师在谈到面临的问题和压力时,都会一口气说出这些项中的几项甚至是全部。许多青年教师认为,现在各级各类科研项目、课题很多,但是机会不均等,资源分配贫富差距很大。资历和学历向来是高校教师必须面对而又难以逾越的重重高山。要完成梦寐以求的科研课题,发表论文,评上高级职称,拿到最高学历,当然几乎使他们无暇去休闲娱乐。没有科研成果、高级职称,还要面对的比自己资历老得多的教师,只能迫使他们拼了命地“惟钱是瞻”,卯足了劲儿追求高学历。本来,高校是尊重知识、人才的地方,遗憾的是却一直没有摆脱职称和人才的世俗部门化色彩,根本不能够为追求上进的年轻教师提供施展抱负和才华的空间。

  一位国外著名大学校长说过的一句话:高校应该是承载社会智慧的平台。但现在中国高校青年教师面对的,更多的是诱惑甚至是陷阱。三六九等,截然分明,高校年轻教师被社会搁置在遗忘的角落。此时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年轻教师不知疲倦地在外兼课,为什么年轻的他们有精力却无暇娱乐?是空前的生活压力,是腐朽的等级观念,还有无休止的条条框框,注定他们在社会上、学术界一无所有。

  在此,所能做的惟有呐喊,希望社会对高校教师多一些认知和理解,也希望各高校能够切实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树立科学的人才观,为层出不穷的青年人创设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机会。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