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汇查询:

盛大林:社会保障体系何时不再拖后腿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21日 09:40 新浪财经

  

盛大林:社会保障体系何时不再拖后腿

新浪专栏作者盛大林。(新浪财经资料图片)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财经新闻图片

  盛大林(盛大林的BLOG),笔名盛晟、蒋正之、霖大圣等,1991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曾任河南《大河报》首席评论员,现为河南《东方今报》总编辑助理。曾发表杂文、时评、散文千余篇,其中百余篇被《报刊文摘》《杂文选刊》《作家文摘》等转载,数十篇入选各种版本的年度最佳杂文。曾在《深圳商报》《三晋都市报》《半岛晨报》《大河报》等开设专栏。曾获北京杂文奖一等奖,首届中国时评大赛二等奖等。出版有《千万别当真》、《大林白话》(杂文时评集),《毛主席诗词钢笔字帖》、《唐宋爱情诗词钢笔字帖》等。

  9月18日-9月24日,新浪财经把一周的时间留给盛大林。----编者按

社会保障体系何时不再拖后腿     9月21日  星期四

  文/盛大林

  观察经济社会问题久了,我有一个发现,那就是很多问题都与社会保障有关。或者没有社会保障,问题就无法解决;或者有了社会保障,就可以促进问题的解决。

  比如内需不旺。拉动经济发展的有三驾马车:投资、外贸、消费。多年来,中国的投资连年增长,甚至由于投资过热而导致了现在的经济过热。外贸出口更是强劲。今年8月,出口值高达908亿美元,增长32.8%,贸易顺差创记录地达到188亿美元。但内需一直不旺。2005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只有6.7万亿元。为了鼓励消费,国家采取了很多政策,比如起征利息税,主要就是想让人们少存款、多消费,但效果并不明显。是因为老百姓没钱吗?不是的。截至2005年末,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突破14万亿元,人均存款超过1万元。那么,人们为什么有钱不花呢?主要原因就是缺乏社会保障。有的存钱是为了“防老”,有的存款是为了“防病”,有的存款是为了“备教”,或者兼而有之。没有社会保障,只好“自我保障”。

  再比如“三农”问题。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在于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减少农民数量、提高农业生产力等。很多专家主张把农村的土地直接分给农民,实行农地的私有化。但有些官员和专家坚决反对,而反对的理由中最主要的一条就是农村没有社会保障,而“土地是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为了减轻农民的负担,全国各地都陆续免除了农业税、农业特产税等。但农民的负担仍然很重。由于医疗保障覆盖面小,加之药品和医疗价格畸高,致使许多农民看不起病,全国每年大约有1000余万的农村人口因病致贫或返贫。

  又比如最低工资标准问题。为了保护劳工的权益,各地不断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但经济学家们对此一直不以为然。前几天,著名经济学家张五常还撰文说:“‘最低工资’是我知道的、唯一的没有任何经济学者赞同的政策。经济这门学问傻佬甚多,什么发神经的政策也有行内君子支持,只是最低工资没有。”实际的执行情况也证明“最低工资制度”并不能有效地保障劳工的权益。比如有的“血汗工厂”就把工资定在最低线上,“最低标准”即是“工资标准”,而这个工资标准根本不足以回报工人付出的劳动。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呢?社会保障就是最有力的武器。比如,如果低保标准或者失业救济定为每月400元,那么每月600元的工作就不会有多少人愿意干,这样就可以“倒逼”用工单位提高工资。

  还有社会的稳定与和谐问题。无钱治孩子的病卖血卖肾的,无钱供孩子上大学父母自杀的,为给父母治病女儿卖淫的,生活无着流浪街头的,走投无路最终偷盗抢劫的,因为失业或极端贫困而聚众闹事的……假如有了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这样的悲剧还会发生吗?

  然而,中国的社保体系的覆盖面却很小,保障水平也很低。据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有44.8%的城镇人口和79.1%的农村人口没有任何医疗保障,基本上是自费看病。对农民来说,根本没有“失业”和“退休”之说,当然也就没有失业保障或养老保障。那么,社会保障体系为何迟迟不能完善呢?缺钱。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资金缺口非常巨大。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负责人透露,我国社保体系养老金的缺口总规模达2.5万亿元。为了填补社保资金缺口,国家也想了不少办法。比如2001年曾想借“国有股减持”来补充社保资金,终因市场强烈抵制而告失败;后来,社会基金大举入市,以求

社保基金的保值增值,但为了确保安全,收益也很有限。

  社会保障资金应该主要从哪里来?当然应该来自公共财政。在一个市场经济体制中,社会保障制度的主导者应当是政府。从世界各国的情况来看,虽然社会保障的资金来源应该多元化,但政府的财政补助应该是其中的“大头”。近年来,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也在不断加大。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中央财政连续多年大幅增加对

养老保险的投入,主要用于补助部分省市的养老金支付缺口。1998年,中央财政对养老保险补助了24亿,到了2005年,该数额已经超过了500多亿元。2006年的财政预算显示,社会保障支出增加到4181亿元,比上一年又增长500多亿元。但这个数字仍然是杯水车薪。

  政府这么“小气”,是因为财政很穷吗?说穷当然穷得很,中国这么大,用花的地方太多。说不穷也不穷,2004年、2005年,连续两年的财政收入增长超过5000亿元,今年增长可能超过1万亿元,财政收入将超过4万亿元。这么多钱,都用到哪里去了呢?2004年的《中国统计年鉴》显示:2003年,国家财政收入为21715.25亿元,财政支出为24649.95亿元。国家财政按功能性质分类的支出:2003年,经济建设费7410.87亿元,社会文教费6469.37亿元,国防费1907.87亿元,行政管理费4691.26亿元,其他支出4170.58亿元。可以看出,中国财政的最大支出是经济建设。可是,投资搞建设应该是一个服务型政府的主要职责吗?

  地方政府近几年也不缺钱。红红火火的“卖地生意”,让地方政府财源滚滚。但各地的政府在经济建设上一掷千金,就是不愿意在社会保障上慷慨解囊。——这些取之于农民的钱,为什么不用在农村的社会保障上呢?

  “加法”比“减法”容易得多。在财政收入连年大幅增长的情况下,正是弥补社会保障资金缺口的好时机。比如,在安排下一年度的支出时,其他各项支出基本保持原来的比例和数量,把几千亿甚至上万亿元的增量投向最重要、最急需的领域,这总不难吧?但政府一直没有这样做,新增5000多亿,也只拿出500亿用于社会保障。有专家匡算,构建覆盖全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所需花费大概为1500 亿至2000亿元。这个数字只相当于GDP的1%~1.5%,国家财政收入的5%~7%。而如果现在实行“全民低保”所需要的“新增投入资金”则不会超过180亿,这一数字只相当于全国财政收入的0.6%还不到。但很多人认为吴敬琏“实现全民低保的条件已经基本成熟”的观点“太超前”。殊不知,中央财政用于社会保障的支出占中央财政总支出的比例,加拿大为39%,日本为37%,澳大利亚为35%,我国只有10%左右。说到底,还是因为“投资型财政”还没有转变为“公共财政”。而要实现财政的转型,则取决于政府职能的转变。

  令人欣慰的是,政府也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国家发改委前不久下发的《医疗行业“十一五”发展指导意见》显示,中国医疗事业的发展进入关键时期,全面配套的综合改革势在必行,新的卫生体制改革目标是,2010年实现我国对世界卫生组织“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承诺,所有居民全部享有医疗保障。《意见》要求,“十一五”期间,要坚持政府主导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原则,积极稳步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在政府卫生投入,解决医疗医疗的收入补偿问题,根本改变“以药养医”的局面。加快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进一步扩大社会医疗保险的覆盖面。

  社会保障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一只“牛耳”。这项服务做好了,其他各项工作的开展就容易得多,社会的和谐也就有了基础。因此,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扩大保障覆盖面和提高保障水平应该是各级政府工作的主要着力点。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