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
90%科研成果无价值根在学术权力化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08日 10:02 国际在线
作者:张贵峰 “每年国家统计的数万项科研‘成果’中,百分之九十以上无实际价值,形成了大量的‘科技泡沫’”,日前全国政协常委张涛在北京表示,“由于科研活动远离经济与社会实际以及立项和评估中的问题,出现了大量的科技泡沫,导致我国在国际科技总体实力竞争中长期处于弱势。”(《新京报》9月7日) “科研‘成果’百分之九十以上无实际价值”,虽然,张涛委员揭露的这一科技泡沫化事实令人触目惊心,但其实又并不是一件多么意外之事:统计显示,目前我国SCI(科学引文索引)论文数量已居世界第五,但1994至2004年十年间每篇文章的平均索引率却排在第120位之后;而美国物理学会期刊也透露,“过去十多年中,来自中国的论文数量大幅增加,但质量却在降低”。 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科技泡沫化局面,催生大量有名无实的科研“垃圾”?诚如张涛所言,是“由于科研活动远离经济与社会实际以及立项和评估中的问题”,而如果我们继续进一步分析上述“远离”及“问题”背后的根源,不难发现,“科技泡沫化”的实质其实就是学术权力化,这也就是说,科研所以会“远离”经济与社会实际,症结在于它与权力太过“亲密”、“亲近”了,而所谓“立项和评估中的问题”,实际上也就是科研管理中权力过度干预的“问题”。 具体来说,这种学术权力化病象,除了有关科学家已经谈到的以“量”为核心的科研评估体系——重表面的科研数量而忽视内在的科研品质之外,我想,至少还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科研经费管理体制的权力化。众所周知,目前在我国,科研机构的主要经费来源仍是政府,当然,政府动用公共资金资助科技研究、促进科研发展,并没有什么不好。但问题是,科研经费来源于政府并不等于具体的经费管理、审批,也应该完全由行政权力支配。毕竟,政府官员并不是科学家,什么样的科研项目需要资助、资助到何种程度,他们不可能真正清楚。所以,一个合乎科研规律的经费管理制度应当是,将科研经费的财权和审批权进行分离,使政府退出对后者的直接干预,而交给专业的学术共同体掌握。 遗憾的是,当前我们的科研经费管理体制恰恰没能做到这一点,这正如有学者曾指出的:“巨额的科研审批经费掌握在少数不懂技术的行政主管部门官员手里,他们掌握生杀予夺大权,造成权力寻租、‘跑部钱进’的怪现象”。这种背景下,为博取权力化的科研经费,科研不对科学、社会实际而是对权力负责,最终导致严重的“泡沫化”,自然不可避免。(《中国新闻网》4.14) 其二,科研人事管理制度的权力化。这方面的权力化表现为:一方面,科研人员及科研学术机构在身份待遇上的行政化,如“教授定为处级”、“副部级大学”等等,另一方面,对这些行政化身份、待遇的获取、晋升本身又是高度行政化的——“做主”的最终还是权力。 这样的权力化给科研带来的戕害无疑十分明显:首先,行政身份、待遇一旦成为科研人员或科研机构“讨生活”的主要标识,那么其科研行为的动机心态、目标诉求必然扭曲异化,不再是为科学为真理或为解决实际问题去科研,而是为了取悦权力——获得“功名利禄”晋升在“钻研”。如此一来,论文、专著等科研成果无形中便蜕变成一种权力道具,造假、剽窃、抄袭于是盛行,“无实际价值”当然并不奇怪。 再者,与科研人事权力化相伴随的必然是权力的学术化——也即,一些官员利用自身权力攫取学术身份,把权力地位直接兑换为学术地位。显然,这样一种由权力化而来的学术地位,必然只能用炮制大量“科研泡沫”来维持、粉饰,纵然是著作等身,也不会产生多少裨益现实的“实际价值”。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