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
秋风:以同情心的名义完善市场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07日 18:44 南方都市报
中国观察之秋风专栏 央视《社会记录》报道,瓜哥是陕西西安一位公务员,他看到今年酷热夏天里西安城的瓜价掉到了每斤两毛多钱,于是网上发起了一场名为“拯救西瓜——西安网友购瓜团”的活动,短短几天,就有20多名网友报名。不久前,他和网友一起,到西安郊区的瓜农家里,义购2万斤西瓜! 这位幸运的瓜农得到了4000多元收入,解决了大半年的生计问题。不过,实际效果也就仅此而已。前不久媒体广泛报道,一群知识分子义买兰考农民的大米,这个故事与此有点类似。不管是买西瓜,还是买大米,最终也许只帮助了一户、几户农民。当然,活动主办者看重的本来就不是这一点,而反复强调其精神与道德后果。比如,瓜哥说,这一活动体现了作为一个强势群体的城市人口对弱势群体的关心。 可以说,这些行为带有强烈的行为艺术色彩。这样说,丝毫没有调侃的意思,行为艺术完全可以表现高尚的道德情操。不过,面对市场逻辑,个体性的行为艺术是无力的——这也许让人扼腕,但却是无法视而不见的事实。而急于表达同情心、关心,很可能让情感压倒理性,拒绝接受市场的逻辑,而要求用一种更为人性的制度来替代市场。这种心态,在买大米的学院知识分子那里已经表现得相当明显。 而事实已经证明,市场才是农民最好的朋友。上世纪80年代初是农民的黄金时代,其时农民的收入增长超过城市人口收入增长,城乡差距空前绝后地有所缩小。根本原因正在于,农民以其天然的自由精神,冲破了旧的经济体制的束缚,在农村恢复了市场秩序,并且把市场扩展到城镇。市场,而不是国家的关爱,让数亿农民改善了自己的境遇。 不过,迄今为止,这个市场仍然是高度不完善的,尤其是城乡隔离制度也使市场高度分割。有些市场活动是农民天然熟悉的,本来他利用自己的知识、技能从事这些活动,可以获得比从事农业生产高得多的收入,从而改善自己的境遇。但是,这样适合于农民的市场网络,却经常被城市政府生生切断。 今年夏天,很多城市都打响了对西瓜的战争,城市政府禁止农民到城市贩卖西瓜。当然,打击的对象也包括别的商品。城市建立了越来越庞大的城管队伍,对付来自乡村、在街头巷尾从事交易活动的商贩。于是,发生了一次商贩抗议的行为艺术:8月24日10时许,在忍受一天多的白眼后,市场不让进,路上有人撵,河南省洛阳市商贩李年红一怒之下,将满满一车的金丝大枣,一捧一捧含泪撒向河中。 应当说,某些农产品的价格低廉,与这种市场分割有密切关系。目前农民所种植的大多数经济作物,依赖城市人口购买。某些时令性产品通往城市的销售渠道如果被人为堵塞,其价格必然下跌。 因此,假如城市人士同情农民,那就应当积极地参与城市公共生活,推动城市政府废除不合理的市场分割制度,给予农民以进城经商、进城贩运经营的自由。就像那位将大枣抛入河中的商贩所言,“农民进城卖东西,自古有之,这也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城市人口能否推动城市政府承认农民的这一自然权利?或者城市人口是否愿意忍受由此带来的某些不便? 当然,实现城乡市场的统一并不意味着农民就过上了幸福生活。民主是最不坏的一种政治制度,市场也只是一种最不坏的安排经济活动的制度。也就是说,市场是有缺陷的,具体地说,市场能够改善整体的效率,但某些人必然因此要承担效率改进的代价。推动效率提高的机制,可能令某些市场参与者受到伤害。比如,中国廉价产品进入国外市场,推动该国消费品价格下跌,造福于大多数民众,但其工人就可能失业。 在农产品市场上,价格机制更具有较大杀伤力。所谓谷贱伤农就是这个意思。西瓜丰收,很可能导致西瓜价格暴跌,瓜农收入有可能反而比不上歉收年份。但价格暴跌,也会给农民发出信号,来年减少西瓜的种植。当然,这里的价格信号可能导致农民难以理性作出决策。好在市场机制本身也会发育出矫正此一缺陷的制度,比如,在美国,就有较为发达的农产品期货市场、保险制度。这些机制可以使农民分散风险,增强农民收入的确定性。 因此,解决谷贱伤农之类的问题,靠部分热心人士的同情心无济于事,怀疑市场机制而试图回归某种政府保障福利的体制,结果只能适得其反。减少农民收入风险的正道还是市场的深化、细化。人们应当思考的真正问题是:为什么在农产品领域,能够帮助农民分散风险的那些机制不能发育起来?这很可能是金融管制的恶果。这也是具有同情心的人士的一项道德义务:推动政府承认放松金融管制,让市场自发地形成分散农民风险的种种制度。 (作者系北京学者)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