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
刘世锦:城市发展应该重视提升产业配套能力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07日 14:49 中国经济时报
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 本报记者 张玉雷 优化城市环境,提升城市招商引资的竞争实力是个长久的话题,那么究竟如何才能在同质竞争中脱颖而出?2006跨国公司眼中最具投资价值的中国城市评选结果揭晓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接受了中国经济时报记者的独家专访。 中国经济时报: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化浪潮中重要的一员,吸引大量的外商来中国投资,您认为我们的魅力主要来自哪些方面? 刘世锦:国际上讨论中国产业竞争力,一种说法是中国的优势在于低成本劳动力;另一些人,例如前一个时期有一个美国学者在中国考察以后,认为中国除了低成本、高素质的劳动力外,还有一个重要优势,就是产业配套优势,或者说供应链优势,集中表现在产业集群的发展上。他们认为这个因素过去被低估了,否则就不能解释为什么许多制造业不转移到其他比我们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国家和地区去。 中国经济时报:那么具体到不同的城市中,发展招商引资是一个城市得以快速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所以大家都在大显身手,比如“几通几平”、种草种树、“一站式服务”等等,有些地方上甚至大幅度降低门槛,您认为城市发展招商引资的正确方向是什么? 刘世锦:“几通几平”、种草种树、“一站式服务”等改善城市投资环境的措施,各个城市大体趋同,彼此的差距越来越小。这些措施我们可以给个概念,叫做“通用性要素”。相比之下,培育和改进产业配套条件的难度大大增加,而且不可能一个早上大见成效。但这件事情做好了,你就会有突出而持久的优势,没有来的产业可以来,来了的产业留得住;你往往会异军突起,卓而不群,特色明显,因为城市之间的产业配套条件一般是差异化的,一个城市的长处在电子工业,另一个城市在机械工业,还有一个城市可能在纺织工业,所以,我们也可以给“产业配套能力”一个概念,叫做“专用性要素”。城市之间的竞争,通用性要素不可少,但形成特色的往往是专用性要素。包括产业配套条件在内的专用性要素多了、突出了,城市之间会有竞争,这是一种错位的、差异化的竞争,因而是可持续的竞争,而不是同质的、低水平的过度竞争。 中国经济时报:投资者与城市之间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如何才能找到更好的契合点? 刘世锦:这里有两类角色,一类是跨国公司,或者更广泛一点说是各类投资者,它们携带着可移动的要素,比如资金、产品、品牌、研发能力、管理能力、销售渠道等等。另一类角色是我们的城市,它们拥有不可移动的要素,比如土地资源、水资源、区位、基础设施、产业配套条件、法律政策环境等等。这两类角色互相选择、互相匹配,匹配得好了,可移动要素找到了合适的不可移动要素,就会有成功的投资项目,投资者和城市所在地就会双赢。长期以来,在投资者与城市的博弈游戏中,是投资者挑城市,但最近两三年,情况有所变化,城市挑投资者的情况也多了起来。但是,改善自己的投资环境,提升城市在吸引外资中的竞争力,仍然是我们各类城市面临的重要任务。 中国经济时报:产业配套能力的巨大优势在一些城市或地区已经突出表现了出来,本报认为产业集群的形成不仅是招商引资的基础,而且还是防止投资流失的资本,您是否同意这个观点? 刘世锦:近几年东南沿海地区包括劳动力在内的诸多要素成本上升,按照比较优势原理和传统的梯度转移原理,企业应该向低成本地区转移,但事实上许多企业没有转移,或者转移不成功,原因就在于东南沿海地区的产业配套条件好,有多种类型的产业集群。如果转到低成本而配套条件不好的地方,虽然劳动力成本下来了,可配套成本上去了,算总账还是划不来。 当然,也有向北部沿海和中西部地区转移成功的例子,原因也正是接受转移的那些城市形成了一定的产业配套条件,或者配套条件正在迅速改善。所以,总体上看,在不同城市吸引外来投资的竞争中,产业配套能力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因素。 中国经济时报:您认为如何才能提升城市的产业配套能力,我们需要做哪些工作? 刘世锦:国内外有不少好的理论和做法,包括今天参会城市在内的许多城市也有成功经验。我想简要的提出几条:一是创造和维护公平竞争的环境,不要看不起小企业,产业配套大多是小企业搞起来的。二是要重视大企业,特别是哪些起龙头作用的大企业,比如汽车总装厂,同时也要同等重视给大企业配套的企业,这些配套企业搞好了,你就可能吸引来新的大企业。三是要重视创新型企业,或者说“种子”型企业,这些企业通过人员、技术的流动,一个企业可以派生出十个、几十个乃至更多的企业,形成产业集群。四是政府要提供更好的服务,特别是人员培训、技术创新和转让、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服务。我们相信,通过大家持续不断的努力,如果各个城市的产业配套能力有一个大的改善,它们对对外来投资的吸引力,中国产业和经济的整体竞争力,都会有一个实质性的提升。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