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李华芳:劫富人之便利 济穷人以机会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22日 07:30 新周刊
缩小贫富差距的当务之急是给穷人以机会,而从法律上保障穷人可自由支配自己的资产,则是重中之重 李华芳 中国的经济增长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划出一条“库兹涅茨曲线”,也就是说,中国的收入分配不平等状况并没有随着经济增长先扩大而后逐渐缩小,形成一个倒U型。按照目前的趋势,贫富差距似乎有进一步拉大的可能。中新网8月15日的消息称:目前中国居民基尼系数已超过0.45的红色警戒线,中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已如箭在弦。该报道随后指出,经过了二十多年的经济高速发展,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的中国经济“蛋糕”已经做大,进入“共富”时代的条件已然具备。从“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到“共同富裕”,这是否意味着已经有切实可行的措施来缩小目前的贫富差距? 当然,一个共识是缩小贫富差距不是抹杀所有差异,每个人的禀赋不同,环境各异,因此“均贫富”的思路已经被抛弃。实际上,贫富差距的问题要分几个层次才能看清楚,而笼统地说调节收入分配或会损伤激励机制。 前一段时间,英国的《金融时报》中文网挑起一个关于中国中产阶级问题的讨论,其中不少文章提到贫富差距不是问题,而且过于强调贫富差距拉大会对富人的致富积极性造成打击。单纯从经济学的激励理论而言,如果国家可以随时将富人的财富拿走,那么富人的积极性会受损是有道理的。正是从这一角度出发,不少人反对“劫富济贫”。 不过上述观点的问题在于这是一种比较静态的分析,只是比较了初始状态和“劫富济贫”后两种状态的问题,而且很难确定何种状态对社会而言更有效率。经济学上讲的“帕累托改进”是说缩小贫富差距这件事情必须对穷人富人都有利,至少也要无人受损才行。而“劫富济贫”的做法是一种“卡尔多-希克斯改进”,即富人的所得足以补偿穷人所失,这种改进方式在现实中大量存在,因为帕累托改进难以达到。但实际上“卡尔多-希克斯改进”的问题在于存在理论上富人反哺穷人的可能,但不一定得到了现实的补偿。 当然将这两类改进标准用在比较静态分析中来看贫富差距问题,已经显得不合时宜,而这恰恰是当下多数观点的误区所在。目前的通行做法是将“贫富差距”放在一个动态的视角中来看。要看差距是不是有拉大的趋势,重要的是看富人的综合收入增长的速度是不是快于穷人。按照韦伯的划分,综合收入包括经济收入、来自社会地位和政治属性的各种利益。如果富人的增长快于穷人的,那么这不是一个好现象,因为当人们不能忍受这种差距时,就会引发社会问题,带来社会成本。而现在对于贫富差距讨论的敏感程度足以说明当前的差距已经过大,并且扩大的趋势没有得到制约。 在这种情况下,要讨论的是为什么穷人的综合收入增长速度上不去,而富人的情形却相反。从宏观上看,赤贫人口的存在拖了后腿。绝对贫困的人群尚不能温饱的情形下,整体不利于穷人的综合收入增长。而解决绝对贫困问题,提供简单的住所、健康的饮用水和食物,以及避寒的衣物等,这是要下大力气解决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玛蒂亚·森证明解决赤贫问题对于缩小贫富差距有正面意义。而这一点上,政府的扶贫工作成效甚微,而小额贷款等行之有效的手段覆盖面还不广,地方官中饱私囊是重要的障碍。 另外一个方面要考虑的是,为什么富人的综合收入增长速度较快。这当然得益于改革的推进。但目前之所以贫富差距拉大遭到众多非议,是因为富人得益于不公平的制度。按照韦伯的划分标准,富人得自于社会地位和政治属性的收入太多了,尽管不是直接的经济利益,但由此派生的在获取经济利益上的便利和机会,却是穷人无法得到的。例如,在中国做一个公务员,不仅在收入上而且来自荣誉和职位的好处,都要好过一个农民。如果在机会均等的条件下,竞争将有能力的人挑出来成了富人,一般而言,不太容易形成大问题。特别是当穷富之间的阶层是连续并且开放的时候,也就是说穷人通过努力也能变成富人,这样的流动性有助于人们将精力集中于各自提高努力程度,而不是关注再分配问题。 而在现有的产权制度以及相应的法制环境中,穷人就像布罗代尔说的那样,被排除在“历史的钟罩”之外,中国的穷人和富人就像是语言不通的两群人,已经无法正常交流了。所以缩小贫富差距的当务之急是给穷人以机会,而从法律上保障穷人可自由支配自己的资产,是重中之重了。 (作者为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
【发表评论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