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

刘海明:起步价逼死了打工子弟学校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8日 14:34 新浪财经

  □刘海明

  近日,北京市海淀区教委以一纸通知取缔了该区的30多所打工子弟学校,1万多名农民工子弟需要寻找新学校上学。办学启动资金需要150万元,还需具备200米环形跑道……打工子弟学校难以“达标”,拿不到“办学许可证”。(《人民日报》2006年8月8日)

  不久前,上海的“孟母堂”私塾,被指不符合教委的办学条件,面临被关闭的危险。如今,北京市海淀区教委一纸命令,30多所打工子弟学校为之歇业。非公立小学的生态环境,从这两件事上,可知一二。《人民日报》的报道中,使用了“取缔”一词,可见,打工子弟学校在教育主管部门眼里,性质等同于“非法”。不然,描述这一事件所用词语的语义色彩,不该如此强硬和冷漠,更不该充满如此的火药味。

  海淀区教委的官员,大抵不会为子女读书而犯愁。对辖区内的打工子弟学校,采取一棍子打死的做法,他们自以为是在执法,此举程序正义,行为公正,问心无愧。然而,他们哪里知道,外地到京城打工者的难处。假如民工有北京市户口,经济上足够担负子女在首都公立小学读书的费用,也许,压根就不会出现打工子弟学校,更不可能有这类学校的蓬勃发展。尽管存在的未必都是合理的,但是,世上绝大多数的“存在”,往往是有原因的。打工子弟学校,就属于其中之一。如果北京市教委能够解决外来打工人员子女就学问题,用不着海淀区教委下令,市场也会淘汰这些校舍条件差、办学规模不大的打工子弟学校。正是因为北京市公办教育资源的不足,加上教委对打工人员子女的读书问题处理不力,打工子弟学校的勃兴,刚好替教育主管部门分了忧,解了难。没想到,受益者非但不感谢,反而恩将仇报,在全区范围内“消灭”这些学校,真让人无语以对。

  打工子弟学校被取缔的理由,是办学的启动资金不足150万元,学校没有200米的环形跑道。试问一句:抗战时期的学校,具备这些条件吗?没有跑道,学校不是照样培育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现在,对于特殊群体的子女,为何就不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不让一个打工人员子女辍学为最高宗旨,偏偏不顾实际情况,搞形式主义的一刀切?

  启动资金、环形跑道这类硬件,如今变成了举办打工子弟学校的起步价。这些条件,是谁制定的,制定的依据是什么,制定的标准能否全国通用,遇到特殊情况能不能变通?这一连串的疑问,需要包括北京市海淀区在内的所有教委的官员仔细想一想。同时,不妨来个换位思考,假如自己不是教委领导,而是一个外来打工者,你的子女没学上,或者读不起书,你对海淀区教委的决定有何感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先哲的教诲,不该忘记了。

  记得春节晚会上,牛群主演的一个小品,说的也是在京的打工子弟学校被官方刁难的事情。没想到,小品中的情形,不幸被言中了。所不同的是,小品中的打工子弟学校,最终化险为夷,生活中的海淀区这30多所打工子弟学校,却无法以喜剧形式“复活”了……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