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

郭立场:就业率 水分里的形象工程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7日 16:53 新浪财经

  郭立场

  日前,教育部全国高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负责人表示,教育部正在建立就业率举报制度,并将设立就业率举报电话,接受社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建立检查制度,在高校教学评估中加大违规查处力度,加大就业状况的权重,对就业率作假者实行“一票否决”,以此防止个别高校就业率“注水”。(《京华时报》8月4日)

  针对近年来很多部门或机构从不同角度研究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各种数据很多,引起多方面议论的情况。但有一点却是毋庸置疑的,当前很多地方在就业率指挥棒的指引下,已经开始操作一种由高校、学生和企业合谋的“零报酬就业”,把就业率当成了“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使得虚假就业率为祸甚烈。

  就业率出现水分问题,是利益追求在作祟。大学毕业生就业率非但影响政府形象和高等教育形象,更是各高校发展的重要瓶颈。而教育部专门出台的“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将学校扩招规模与毕业生就业率挂钩,对就业率明显偏低的地方和高校,将会减少招生,对就业率偏低的专业也要控制招生规模,更是迫使越来越多的高校成了就业率的奴隶。可以说,自国家首次公布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开始,就业率水分就不曾缺席过。教育部按照就业率来控制高校的招生名额和衡量专业存在的价值,促使学校不得不在就业率上做文章。

  照常理推断,既然就业率与学校利益紧密相连,就不应该由学校自行统计,理应交由社会中介机构调查、统计。而“既定规则下,高中以升学率为指挥棒、大学以就业率为指挥棒成了一条一以贯之的主干”,不能不说是现代教育的悲哀与不幸。尽管教育部对计算方式作了新的修正,不仅以“签约率”为依据,计算上走向更为科学,尽管正在建立就业率举报制度,以及健全检查制度,但具体实施起来,操作性有多大,依然是个未知数。

  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因素很多,一些新的情况也在不断出现,能否就业、如何就业,绝不是靠数字就能统计出来的,需要针对不同的情况加以引导。就业率不是用几个简单数据就能打造出来的,而是建立在高校加快整体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上的。学校是以教书育人为天职的,是以塑造合格人才为己任的,而不是“制造”就业率的。针对就业难问题,学校应提出具体解决办法,应通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路径,靠实力和信誉打造出高就业率,而不是舍本逐末,费尽心机地“制造”就业率。

  就业率很重要,但不是惟一的衡量指标。如果就业率仅仅限于数字,只要是假、大、空的,是建立在践踏学生的权益基础上的,就不会对毕业生求职有丝毫裨益,也不利于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很多高校费尽心机地“制造”就业率,或是通过劝学生签假合同,或是直接改动数据,或是钻就业统计方法的漏洞,而不是通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路径,不是靠实力和信誉打造出高就业率,实在是匪夷所思。

  我们为什么要读大学?读大学,究竟要读什么?毕业后,又能做什么?高校怎样培养人格健全、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高校专业设置怎样与社会需求相结合?与就业率水分相对的是,就业率造假已经影响到了高等教育协调发展。针对就业难问题,学校应提出具体解决办法。教育部门应该认真反思,教育体制和机制存在哪些问题,应致力于改善人才培养的结构与模式,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相关部门也应积极拓展大学生的就业渠道,解除毕业生的后顾之忧,以消弭其对教育绝望的心理。尽可能地实现充分就业,既是个人过上幸福生活的一个基本保证,也是社会稳定的一个调节阀。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