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刘海明:被审计的问题部门 敢将违规进行到底吗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28日 15:02 新浪财经
□刘海明 四川省审计厅27日实名披露了2005年度《审计工作报告》。被审计的14个省级部门不同程度地存在问题,而9所省属高校在财务收支情况方面,部分市县法院和部分市的交警部门在诉讼费及罚没款管理等方面,也存在突出问题。(《第一财经日报》2006年7月28日) “违规总金额减少但被审计部门问题率100%”,成为这份审计报告的显著特点。被审计部门100%的问题率,这种反常现象,不是四川一个省份所独有的现象。从审计署今年公布的审计报告看,凡是接受审计的中央部委,没有不存在违规的。 被审计部门问题率100%本身并不稀奇,在一个缺乏有效监督的社会里,没有被审计部门问题,或者问题很少,反而不大正常。面对四川的这个审计结果,公众关注的是如此之高的问题率,能明显地降下来,不再特别“刺眼”吗? 问题率下降,并不太难。降下来的途径,不外乎两种:一是审计部门审计时“放水”,将大问题化小、小问题化了。当然,这种渎职行为,审计部门恐怕不敢以身试法的;二是效仿四川审计厅的做法,审计结果公开,对问题单位,实行实名曝光制。这是确保被审计部门问题率降下来的根本之策。 接受审计的部门,问题率之所以能够保持在100%,和审计部门的审计并不实名曝光有关。审计署刮起的“审计风暴”,固然让许多被审计的部委忐忑不安,但是,李金华审计长奉行的匿名曝光制度,却又有意无意的地保护了被审计的部委。给问题单位留足面子,审计结果不透明,这个结果变成了保密材料,借用战争术语,则是“反胜为败”。 审计监督,应该成为舆论监督和法律监督的急先锋。审计是手段而非目的,审计结果就是供舆论监督进行再监督、供法律监督办案用的。审计结果半公开,不提供问题单位的名字,不提供违规资金的去向和处理结果,不公布违规的直接责任人和终极责任人,只有一个轻描淡写的违规金额,同样起不到应有的监督作用。这样的审计,只能是半途而废的监督,吓不住违规部门,甚至会变相纵容部门违规,反正审计报告不点名,我们不会被舆论追问,下次违规时“谨慎”一点、违规金额减少一点,还是“政绩”呢。年年违规,岁岁无碍,何不将违规进行到底?这种违规心态,大约是被审计部门问题率去100%的主要原因吧。 审计部门实名曝光,把监督的“接力棒”交给舆论监督和法律监督,前者让违规部门四面楚歌,声名狼藉;后者让违规部门的责任人和负责人吃不了兜着走,受到法律而不是所谓党纪的处理,违规的成本大了,还怕违规的比率降不下来吗? 审计好比侦探,查到嫌疑人的犯罪证据不是目的,关键是让自己千辛万苦弄到的证据用到刀刃上。审计结果给媒体公开披露,让公众自由评说,“过街的老鼠”,还敢目中无人、大摇大摆过街吗?违规的部门,在审计、舆论和法律三大监督面前,还敢将违规进行到底吗?
【发表评论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