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财经纵横

吴向宏:不要灌基尼系数无用论的迷魂汤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21日 13:36 南方都市报

  经济人之吴向宏专栏

  薛兆丰是一位让我又喜又忧的经济学研究者。喜的是他酷爱经济学,笔耕不辍,听说又在美国著名学府攻读学位,假以时日应有成就,不至于像我这样一辈子都只能是个学术上的半瓶醋。忧的却是他定见太强,又好做权威之断语。有些时候的确能一针见血,如他对“加税能打压房价”之荒谬学说的批评;另一些时候却不免马失前蹄,挂一漏万,如他对最低工资制度的贬斥。

  最近他博客上一篇文章,宣称基尼系数“没有说服力”,在我看来,就不止是挂一漏万,简直是信口开河了。他的基本立论,无非是一套书呆子的逻辑,即认为:目前各种基尼系数的计算方法,都是以人群的“即时收入”为基准的。但事实上,收入的差异应该从“终身收入”的基准去考察。比如说:一个20岁的人年收入1万,另一个40岁的人年收入10万,但不能说两者之间就一定有“贫富分化”,因为前者到40岁时也许同样挣10万。若比较终身收入,两人其实是一样富裕的。由此推论,薛兆丰就认为,目前各种以“即时收入”为基础计算出来的基尼系数,不能真正说明是否存在贫富差距。

  薛兆丰的论证,无非是说明基尼系数不能度量一个社会“内部”真实的贫富分化程度。但事实是,除了书呆子以外,没有多少人真会拿基尼系数作这个用途。

  基尼系数最趁手的用处,是比较不同社会之间的贫富分化相对程度。薛兆丰说对了:由于存在“收入的生命周期”,任何社会中,任何时候,总存在一种“天然的贫富分化假象”。即使收入绝对平均的社会,基尼系数也不会等于零。问题在于:这又有何妨碍呢?天下没有身高为零的人,难道说“身高”这个概念就没有用了吗?一米九的人还不是照样比一米七的人高吗?因生命周期导致的收入分化,在任何社会都同样存在,因此在比较两个社会谁的贫富分化更严重时,就并不会影响结果。甲国基尼系数为0.35,乙国为0.55,假如其中同样有0.30来自收入生命周期,并不会改变乙国的贫富悬殊高于甲国的结论。

  当然,不同社会中,由于人口结构和收入生命周期波动性的不同,“天然贫富分化”的程度会有一定差异,但是有理由相信,除非一个社会人口结构十分畸形或收入生命周期波动特别大,否则这种差异并不足以让基尼系数指标失效。实证结果也表明,凡是实行了高福利、高累进税、收入较平均的国家,测量出来的基尼系数也比较低;凡是低福利、低累进税、收入差距大的国家,测量出来的基尼系数也比较低。多数情况下,基尼系数和人们直观观察相一致,也和一个社会内部的切身感受相一致。无论理论和实践都支持基尼系数为一种有效的、比较不同社会之间贫富分化程度的工具。

  基尼系数的另一有效用途是跟踪同一社会内部的贫富分化变动。在同一社会中,人口结构和收入生命周期如果假定为基本不变,则基尼系数如果不断上升,一定说明贫富分化在不断加剧。即使考虑人口结构和收入生命周期变动的因素,基尼系数的持续上升同样是一个值得注意的信号,因为这往往说明或者生命周期内的收入波动加剧了,或者说明人口结构发生了不寻常的变动。此外,如果想比较同一国家内部不同年龄层、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内部的收入差距情况,基尼系数都是便利的指标。怎么能说基尼系数不说明问题呢?

  我同意薛兆丰说的一点:所谓基尼系数的“国际警戒线”,并没有多少根据。并不是说基尼系数超过某个值就会天下大乱。但是反过来,基尼系数越高,就越可能存在激烈的贫富矛盾,这难道不是显见的道理吗?难道说中国的基尼系数明天高到了0.6、0.7,仍然不值一哂吗?我向来反对那些用贫富分化说事、渲染恐慌气氛的做法,但是也绝不可以若无其事、灌天下太平的迷魂汤。

  (作者系Manatt Jones战略咨询公司顾问)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