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财经纵横

郭立场:我们为何要读大学 教育制度需重新审视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19日 18:54 新浪财经

  郭立场

  日前,共青团中央学校部、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联合发布了“200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对今年大学生就业状况进行了分析。此次调查结果显示,截止到5月底,在接受调查的2006届本科毕业生中,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还没有签约的占49.81%,不想马上就业的占15.02%,而没有找到工作的比例为27.25%。(《法制晚报》7月16日)

  民盟中央秘书长高栓平列举了一组人事部的调查数据:200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338万,2006年达到413万,比去年增加了75万,增长率为22%,而全国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预计约为166.5万人,比去年实际就业减少22%。这意味着将有六成应届毕业生面临岗位缺口。坊间流传甚广的“毕业等于失业”,以及我所接触到的活生生的现实,很多人不得不采取“零工资就业”的方式,放弃应有的劳动收入和社会保障权益。尤其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目力所及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艰难,让我更倾向于认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真不小。

  我们为什么要读大学?读大学,究竟要读什么?毕业后,又能做什么?高校怎样培养人格健全、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高校专业设置怎样与社会需求相结合?与“半数毕业生就业还没谱”相对的是,高校的盲目扩招已经影响到了高等教育协调发展。普通高等教育的规模应当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不要盲目追求规模之大。普通高等教育的规模受经济发展条件制约,受基础教育发展水平制约,受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制约,也受社会对大学毕业生就业吸收能力制约。不顾办学条件、师资力量和社会需求的过快发展,是不可持续的,是与

科学发展观背道而驰的。

  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而中国教育最大的问题是不知道如何培养人,造成了极大的人才浪费。因缺乏动手能力而求职困难,不少大学生开始踏上继续教育之路,开始“往回走”,毕业后接受职业教育,学习各种实用技能,掌握一技之长,以使其成为就业的“敲门砖”,能有个“好的收成”。此前就有媒体报道称,许多手持本科甚至研究生文凭的大学生们,因为专业所限,或者是没有实际操作经验,在找工作时屡屡败北;可是,一些没有接受过正规大学教育,却经过职业教育几年,有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在找工作时却一路绿灯,有时甚至是一个人有几家单位在抢。

  怎样看待高校培养的毕业生“结构不合理”和“人才浪费”?全国有多少高校在重复着“不求回报”的无效教育,还在不计成本地重复生产着不为社会所需的“产品”?不是说我们培养出来的不是人才,而是说没有塑造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眼下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毕业生就业遭遇尴尬,问题的症结就在于,目前高校的专业设置、学科结构与社会需求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没有致力于完善人格的塑造,未能着力于培养应用型人才。

  面对这种情况,难免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感到困惑,也难怪不少大学生开始慨叹:大学毕业证缩水了,甚至不如技校毕业证起作用了。苦学十余载拿到高等学历,竟无法叩开就业大门,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到底是什么导致了如此大的反差?大学生们该如何改变目前的不利局面?我们的教育制度是不是需要重新审视?

  薛涌在《大学属于谁》中谈到,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合格的公民,而不是制造社会工程的“零件”;大学是提供精神资源的地方,而不是训练技能的场所。生活的意义、事业的规划、谋生的技能,所有这一切,不可能通过封闭的大学四年寒窗来完成。但需要指出的是,大学应“让学生充分发展自己的人格和才智,还能帮助他们应付各种环境和挑战”。

  针对就业难问题,学校应提出具体解决办法。尽可能地实现充分就业,既是个人过上幸福生活的一个基本保证,也是社会稳定的一个调节阀。教育部门应该认真反思,教育体制和机制存在哪些问题,应致力于改善人才培养的结构与模式,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相关部门也应积极拓展大学生的就业渠道,解除毕业生的后顾之忧,以消弭其对教育绝望的心理。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