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财经纵横

包月阳:中国的增长不经济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18日 15:43 国际航空报

  包月阳

  国际石油价格还在上涨。7月5日,纽约市场8月份交货的轻质原油期货收盘价格创下23年来新高。有媒体再次惊呼:第四次“石油危机”正在逼近。

  油价上涨正在日益明显地增加中国企业的商务成本和百姓的生活成本。据海关统计,因为油价上涨,我国2005年为进口石油多支付136亿美元。可以预计,2006年中国将为进口石油多支付更多的美元。

  另有报道说,中国钢铁企业6月20日接受国际供货商铁矿石涨价19%的条件之后,我国高端钢产品开始上调出厂价格,而低端钢材市场却出现价格下滑趋势。高端钢材大约上涨6%,低端钢材则下跌5%。

  石油、

铁矿石只是引人注目的两个例子。实际上,2003年以来,中国的大宗进口资源性商品,价格均呈上涨趋势,如天然橡胶、合成橡胶、铜矿砂及其精矿、氧化铝、钢坯及精锻件、原油、成品油等,涨幅大都在两位数以上。出现这样的普遍上涨,与世界经济复苏有关,也与“中国因素”有关。
中国经济
自2002年下半年重新出现高增长势头,此后三年持续高增长,占世界经济的份额越来越大。中国资源自给能力有限,这样一个高增长的大国经济,必然在大大增加世界商品(主要是消费品)供给的同时,明显拉动世界市场的资源需求。于是,世界资源性产品的涨价不可避免,有时甚至会有针对中国的恶意抬价。

  另一方面,中国的加工产品却很难通过涨价转移生产成本的上升。在国内是这样,在国际市场更是这样。近几年,国内价格领域一直存在这样一个反差:工业品出厂价格涨幅明显低于生产资料价格涨幅。也就是说,原料、燃料等生产资料的涨价因素不能有效传导到加工工业的产成品上,加工工业以压缩利润空间的方式消化了涨价因素。出口产品价格也一直维持在低位,甚至常常出现国内企业之间的压价竞销。也就是说,中国经济的高增长具有调价进口资源、低价销售和出口商品的特点。只有一个行业是特例:成品油、电力等面向国内市场的

能源加工供应行业,通过直接涨价转嫁了原料涨价负担。

  这种高进低出的情况,主要是两个基本格局造成的:第一,由工业化进程加快必然带来的中国巨大的加工能力,相对于国际国内市场对一般加工品的需求来说明显过剩;第二,中国多项基础性资源日益显得短缺,自给能力差。在这样的基本格局之下,中国经济增长越快,中国就将以越高的价格进口更多的资源性产品,同时也将以越低的价格出口更多的一般加工商品,而且,还要给国内留下更重的环境压力。显然这是一种增长不经济现象。说句不好听的话,中国大量企业在为国际资源产品供应商打工创造利润,为外国消费者创造低成本消费的福利。

  这两个基本格局改变起来很难,却又必须想办法改变。人均资源的短缺是无法改变的事实,但调整工业化的进程和方式从而调整大进大出的加工工业结构却是可以有所作为的。虽然工业化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必经之路,在资源、环境、人口压力已经远大于五十年前的今天,中国必须设法缩短这个过程,调整其内涵,尽力抑制其负面作用。必要时,宁可牺牲一点速度。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