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财经纵横

高福生:关键时刻政府发出权威声音应成为常态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18日 14:07 新浪财经

    高福生

  在7月10日深圳市举办的新闻发言人培训开班仪式上,深圳市市长许宗衡没有停留于简单的致辞,而是反复强调政府信息公开、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的重要性。他说,“构建和谐社会需要一个透明的政府、一个主动说话的政府、一个有强烈新闻意识的政府。政府在关键时刻绝不能失语”。(7月17日《人民日报》)

  众所周知,突发事件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应对突发事件,妥善处理公共危机,也成了摆在各级政府面前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当发生了关系到市民切身利益的重大事件时,政府应当主动向市民说明有关情况,指导新闻媒体积极配合,并有效地化解社会矛盾,才能真正维护社会稳定,才能真正维护好、实现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不仅是考验一个现代政府的重要指标,还将直接影响到社会的稳定以及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方向。

  近年来,随着我国民主政治建设进程的提速,信息公开的进程也在提速。以大事而论,中央政府处理非典和刚刚到来的

禽流感,就是采取“向群众说明事实真相”的做法;以小事观之,一些地方政府处理诸如矿难、台风、洪灾、
地震
等突发事件、公共危机,也日渐做到了信息公开,让人民群众在第一时间熟知了实情的原委。这样做的结果是:谣言少了,舞弊难了,民心稳了!

  但现实生活中,这样的“及时”还远远没有成为常态。关键时刻,一些部门主动发布信息的意识不强,对社会舆论反应较为迟钝,出现了“失语”甚至“无语”的状况。特别是一些玩忽职守或官僚习气严重的地方官员,常常以新闻发言人制度作挡箭牌,把“无可奉告”作口头禅,千方百计地封锁消息——这在近年来频频发生的诸如矿难等重大事故中表现得极为典型。

  政府在关键时刻“失语”的原因大致有三:一是“不想”。很多时候,百姓的知情权会给政府的工作增加难度,令政府的失误和官员的失职无处遁形,让官员的乌纱帽不稳;二是“不愿”。长期以来,政府部门把“稳定”问题放在非常突出的位置,每逢发生矿难等人命事故或群众上访事件,政府第一要做的往往不是及时发布信息,而是“本能”地“戒备”媒体,暗中制订“防范方案”;三是“不敢”。不少政府机构习惯对上负责,习惯于一层汇报一层,一级请示一级。一遇突发事件,在上级政府或主要领导没有发话时,他们绝不会、也不敢向社会公布些什么。

  要知道,政府部门在“关键时刻”发出权威声音,是对谣言最有力的终结。2003年,“非典”疫情从蔓延之初信息渠道的不畅,到后来媒体每天通报疫情,直至抗击“非典”取得全面胜利,政府最大限度实现了公众知情权,不但没有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反而提升了政府的公信力;今年6月3日下午,一架军用运输机在安徽某地失事坠毁,新华社当晚就发出了通稿,在第一时间作出了准确报道,也收到了抑制谣言、安定人心之重要作用。

  由是观之,在关系公众权益的突发事件来临时,政府部门重视话语责任,把握先机、争取主动,为媒体和公众第一时间了解事实真相提供畅通渠道,既考验着官员的道德底线,也考验着政府的执政能力。我们在为“政府在关键时刻绝不能失语”叫好的同时,也期待更多的地方主政者能像深圳市长许宗衡这样,发出如此顺应民意、掷地有声的责任承诺!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