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之纯:央企养尊处优 怎为国内经济遮风蔽雨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7月12日 14:40 新浪财经 | |||||||||
郭之纯 7月11日,《21世纪经济报道》推出一篇重磅报道:《央企十二豪门收入调查》。从中可知,从2003年至今央企迎来一场“黄金雨”———利润翻了一番,而其中又以石油石化、冶金、通信、煤炭、交通运输和电力系统的“十二豪门”为最,利润均已超百亿。与此同时,“十二豪门”员工工资也达到了全国平均工资水平的3-4倍,人工成本增幅普遍高于销售
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一现象迅即遭到各个角度的口诛笔伐。人们认为:央企员工高收入状况不除,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就会空转;人们认为:这种状况会导致贫富差距加大,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人们认为,应该加大反垄断的力度……这些批评无疑都是很有道理的。但笔者认为,在这些宏观的、全局性的关注之外,央企员工高收入现象所折射出的企业生态,当属更值得分析思考的方面。 说到央企高利润以及员工高收入,一个关键词无可回避:“垄断”。据报道,即便在中央垄断企业内部也有一个主流观点:“形势比人强”。处于垄断地位的央企到底盈利还是亏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宏观形势、决定于政策的倾斜度。换言之,这些央企与工资挂钩的所谓“效益”,与个人的努力与否关系并不甚大。而正是由于巨大的垄断权,一些央企才凭借一次次涨价“迎来黄金雨”,获得巨额利润。在这样的情况下,央企利润涨得快个人腰包鼓得更快,透出一种荒诞不经的意味。 效益好时就涨工资,形势不好时就涨价,在垄断权力的保驾护航下,诸多央企真可谓旱涝保收。然而,如此经营哪还能被称作“经营”———这简直就是吃“霸王餐”;同理,如此企业哪还能被称为“企业”———这简直就是人们只好宠着惯着百依百顺的娇贵公主。当然,以中国之大,养几个这样的“公主”也无所谓。但令人担心的是:以这样的娇贵之身,能在国际市场上披风斩浪吗? 从性质上说,集国家之力、占政策之先而发展起来的大型央企,应该为了国家利益在商场上不懈征战,应该为国人谋取更多的福利。从这个意义上,央企应该是猛虎、是奔牛,而不能是养尊处优、只具观赏意义的大熊猫。因此,在面对有利的宏观形势时,央企固然应该快速发展;即便面对不利的宏观形势,央企也应该依靠自身积蓄的力量努力打拼,为国内经济遮风蔽雨。这种期望,是人们之所以甘于容忍一些央企垄断态势的原因。如果占有如此地位的央企一遇有不利的外部形势,就借助一次次毫无商讨余地的涨价,反倒将“不利”转嫁到其它下游行业和消费者。如此下去,央企必将沦为“内战内行、外战外行”的花瓶式企业。 就笔者而言,并不单纯反对央企员工获得高薪。“要让马儿跑,就要让马儿吃草”,用薪酬激励员工是市场原则的体现,是商品经济必须尊重的规律。但正所谓有耕耘才能有收获,任何一个企业都应该是“按劳分配”。而目前的一些央企员工之所以能够获得高薪,与“劳”的多少并无太多关联——而是以国家利益的名义垄断,却又以工效挂钩的名义把垄断利润用于自肥。恕我直言,如此行为简直近乎监守自盗,如此企业甚至可称为“家贼”。 工资永远比效益涨得多,费用永远比收入涨得快——如果一家企业管理到如此程度,显然离“发展壮大”会越行越远。但奇怪的是,一些看似“巨无霸”的央企,当前恰恰就在这样做。如此发展下去,这些养尊处优的央企,会不会成为一种反市场化的力量,乃至成为不公正的“权力经济”、“政策经济”模式示范?从这个意义上,或许垄断不是顶顶可怕的,暴利也不是顶顶可怕的,在垄断的态势下将政策性暴利用以自肥,才真正可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