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评论 > 正文
 

郭立场:走长征路 铸民族魂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7月05日 14:28 新浪财经

  作者:郭立场

  70年前,举世闻名的红军长征胜利结束;70年后,热血青年重走红二十五军长征路,进行走访和调研活动。

  诞生于大别山中、从河南开始出发长征、有着艰苦卓绝战史的红二十五军,割舍故土
北上长征,是一段鲜为人知的英雄史实。去年,由大河报发起,河南、陕西、甘肃三省报人重走红二十五军长征路,感怀人所罕见的红军长征历史,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

  为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弘扬长征精神,展示长征路70年的变迁,宣传和推动长征途经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以新时代青年大学生为主体,信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系师生,一行12人,高擎“走长征路,铸民族魂”的大旗,用两天的时间,踏着70年前红二十五军途经信阳市何家冲、朱堂店等地的足迹,追寻当年红军的长征历程。

  何家冲,罗山县铁铺乡的一个行政村,位于大别山西端的鸡笼山西北坡,是一条隐匿在大别山腹地中长约4公里的山沟,70年前红二十五军那场伟大战略转移的出发地。1934年11月16日,红二十五军2900余名指战员,高举“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旗帜,由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罗山何家冲村出发向西挺进,开始了长征。11月17日,刚刚离开何家冲的红军将士,打响了西行长征的第一枪,于罗山朱堂店以南之罗古寨击退敌“豫鄂皖三省追剿队”第5支队的进攻,突破敌人在三里城到五里店的封锁线,当晚从信阳以南的东双河和柳林之间的王店越过平汉铁路。

  这是一块英雄的土地,长征路讲述着生生不息的英雄故事。7月2日上午,“走长征路,铸民族魂”启动仪式在何家冲何氏祠堂举行。仪式上,进行了“信阳师范学院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授牌仪式,信阳师范学院为八一希望小学捐赠了书包。建于明初的何氏祠,为当年红二十五军的警卫室、政治部、参谋部的旧址所在。启动仪式之后,何家冲党支部书记何乾龙自愿为队员们担任讲解员,引领12名队员参观了何氏祠,村口那盘“红军碾”,当年红军

医院的旧址何家大院,还有村头那棵800多年的银杏树,让队员们在参观中走进历史,重温当年红二十五军的英勇精神和气概。

  当年,正是在那棵银杏树下,2980名红二十五军将士站在“中国工农红二十五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的大旗前,发布了《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出发宣言》,扛着抗日大旗出发,开始走上漫漫征程。70年后的今天,面对远道而来的大学生们,何家冲的群众讲起红二十五军的往事,仍然是那样的情不自禁,至今依然历历在目,好像就在昨天。大多村民还清晰记着早年吴焕先、徐海东和他们大刀片、枣红马的故事,但更多的记忆停留在何大妈故事里,以及和她一样“闹红”的普通群众身上。“何大妈,一个普通的村妇,她用自己的亲生儿子冒险换回素昧平生的红军伤员,她当众刺瞎右眼以证实伤员是她的亲人。利用微薄收成,她在后山的山洞里先后救活了13名红军伤员。”在村民的讲述声中,在迎风招摇的银杏树下,在“走长征路,铸民族魂”的旗帜前,青年大学生的队伍踏上了长征路,开始了走访和调研之路。

  在深山老林,在羊肠小道,在溪水峡谷,在环山公路,在山间民居,在英烈公墓,在田间地头,从何家冲到龙池,从何家冲到朱堂店,处处留下了队员的身影和足迹。山间天气喜怒无常,短短的两天长征路,却经历了烈日酷暑,感受了夏日劲风,领会了倾盆暴雨,也让队员们进一步深刻领会到了当年长征的艰辛。

  70年过去了,长征路今非昔比,当年红军挑战重重险阻的长征路,如今已变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金光大道,今日长征路已由过去的刀耕火种变成全面对外开放的风景胜地。1996年11月,何家冲由县级

文物保护单位直接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重点革命文物保护单位。如今村里已经走上了小康路,实现了通电话、电视、柏油路等“六通”,以罗山何家冲为起点的“长征精神游”,作为河南省5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之一,也已开始了稳健有序的建设。

  长征路越走越宽广。长征精神正照耀着后来人,去建设和谐美好的家园。“红二十五军长征精神永存”,出自89岁高龄的老将军刘华清之手。长征路一路行来,我们由衷感受到中国共产党人无与伦比的气概,感受到长征精神的伟大与神奇。长征精神鼓舞了几代中国人,在21世纪的今天,长征精神更被赋予着新的内涵,我们广大的青年大学生在新的时代中正需要继续发扬这种坚持不懈、刻苦奋斗的精神。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