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评论 > 正文
 

刘海明:没有监督 无冕之王也会被物质诱惑异化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7月05日 14:24 新浪财经

  □刘海明

  俗话说,竖的好吃,横的难咽。对新闻从业者而言,什么是竖的,什么是横的,这个问题,仔细考虑的恐怕不多。“横”的东西,不胜枚举;“竖”的“美味佳肴”,未必太多。好听的恭维话,如“无冕之王”、“手眼通天”,尽管新闻人嘴上客气着,“哪里哪里”,心里毕竟还是蛮受用的;再比如,送到跟前的红包,“笑纳”者也是很惬意的。至于那些
狮子口大开,索要“封口费”的记者,不义之财何尝不也是“吃”得痛快!

  没有监督,“无冕之王”也会被异化的。这不是危言耸听,也不是对新闻从业人员的不信任。近年来媒体披露的记者腐败案,虽不敢说新闻腐败成了仅次于吏治腐败、司法腐败之后的第三大腐败现象,至少,新闻腐败正在败坏着新闻传媒的声誉,影响着媒体的公信力,却是谁也无法否认的事实。

  承认“无冕之王”,意味着新闻媒体的报道权,有可能被商业化的危险。不久前,新闻出版总署通报的四起记者索贿案件,再次证明了这个道理。

清华大学新闻学教授李希光先生认为,公正性是新闻的最高职业操守。追求新闻报道的公正,记者不仅要摈弃偏见,而且要洁身自好,远离物质诱惑。遗憾的是,在我们的新闻队伍中,个别从业者“以经营新闻报道为荣,以廉洁报道新闻为耻”,将采访报道权当作了摇钱树,发“报道财”?对一些单位,以曝光相要挟。新闻报道一旦被商业化,新闻的公正性将不复存在,“无冕之王”变成了“新闻财神”,新闻媒体的良知,势必被吞噬。新闻腐败现象,也将愈演愈烈。

  世间不该有所谓的“无冕之王”。在我国,以身试法的“无冕之王”,不在少数。究其原因,与新闻自身监督机制落后有关。迄今为止,新闻评议机构在我国还是个新兴事物,新闻评议主要评议的是新闻采编本身的问题,很少评议新闻从业者的伦理问题。尤其对我们这样一个新闻法尚未出台的国度而言,成立一个专门的新闻伦理评议机构,对新闻从业人员的所作所为,进行有效的监督,更显得非常必要。比如说,建立一个全国性的新闻从业者“黑色档案”资料库,专门记录所有新闻从业人员(包括聘用人员)的各种职业道德污点,任何媒体在招聘采编人员和广告经营人员时,首先登陆这个资料库,拒绝录用进入“黑色档案”者。只有先斩断不良新闻从业者的求职后路,才有望迫使其在符合新闻伦理的框架下,堂堂正正地从事新闻报道。

  拒绝“无冕之王”,还当从新闻学教育开始。新闻教育,不止是传授基本的新闻传播理论,讲授如何从事新闻采访、写作,更不能忽视对学生如何做新闻人的职业道德教育。然而,时下,在许多高校,重理论、重技能,无形中忽视了新闻伦理教育不说,老师在课堂上还在灌输新闻记者是“无冕之王”的观念。新闻伦理课程,有的学校干脆放到了选修课里,被当作“新闻职业道德与法规”,只是笼统地讲授一些条例。如此轻易新闻学学生的从业道德教育,无疑是很危险的。

  孔子说:“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对新闻人而言,应牢记这个教诲,不道听途说,不靠新闻报道赚钱,这些都是背离做人道德准则的事情,须终身坚持这个原则。

  世间只有分工不同,没有“无冕之王”。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