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评论 > 正文
 

北大清华会被香港高校扫成二流吗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7月03日 00:00 中国证券网-上海证券报

  □周迪

  “北大、清华作为一流大学的日子屈指可数。”7月2日,《财经时报》报道说,针对旅美学者薛涌“北大、清华将被香港的大学扫成二流”的断言,虽然各界还有不同的看法,但从今年香港高校招生报名人数猛增来看,这绝对不是杞人忧天。毕业于北京大学的青年学者谭五昌认为,北大、清华将被香港的高校扫成二流,从理论上来说不是没有可能。因为
作为北大、清华最具品牌影响的人文精神与师资力量正在削弱。

  从大学的品 牌价值来看,北大、清华的确在走下坡路。仅从毕业生就业情况而言,北大、清华就已不占优。

清华大学应届毕业生中有70%的本科生还没有实现就业签约;在北大应届毕业生中,有88人争聘北京郊区的村长助理,其中有多名博士生和20多名硕士生,清华也有近40名学生参加竞争,博士和硕士的比例占到了五成。而香港大学发布的“2005年度毕业生就业调查”结果显示,该校99%的毕业生就业或升学,平均月薪1.4万多港元,最高月薪达7.4万多港元。仅此一条,对国内一流学子的吸引力就远胜北大、清华。

  “不拘一格招人才”,曾是北大、清华的良好口碑,然而,海南高考

状元李洋仅仅因为在海南就读未满两年,就被清华取消了录取资格。而香港城市大学则向李洋伸出了橄榄枝,不但录取了他,而且颁发李洋合计44万港元的奖学金。李洋的高考移民身份,乃是不合理的户籍制度导致的结果,清华何以没有容纳他的胸襟?对比之下,不难看出清华、北大与香港的大学在“不拘一格招人才”方面的距离。

  师资也是一大因素。在上世纪30年代,大批的国学大师在北大、清华等学府任教,但在近几年,具备如此人格魅力与学识影响的教授讲师似乎少之又少,大学精神与师资力量都在削弱,学术浮躁气氛浓厚。而被清华大学特聘为教授兼博士生导师的陈丹青,由于始终不能适应“学术行政化”的教育体制,被迫选择离开。

  近年来,北大、清华等国内名校,都在争取挤进世界一流大学行列。但是,他们实现这个目标的做法又常显得匪夷所思。北大校长许智宏说:“当北大校长几年,我最苦恼的是,不知道每年国家到底会给我多少钱。创世界一流大学是个爬坡过程,不能走走停停,国家应该继续加大投入。”毫不掩饰要钱的意愿。

  那么,建世界一流大学到底需要多少钱呢?20世纪初,芝加哥大学只用了20多年及稍微多于5000万美金的资金就办成了世界一流大学(《中国教育报》2004年8月9日)。事实上,从1999年起,教育部开始推出实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财政倾斜政策,每年增加的投入约为100亿元,清华、北大各自分得18亿元。如今,我们距离世界一流大学依然遥遥无期,显然,我们真正缺少的并不是钱。遗憾的是,我们的校长们却把心思花在了向国家伸手要钱方面。

  来自香港大学的挑战将北大、清华的弊端进一步暴露了出来。倘若这依然不足以令北大、清华自省,那么,它们被扫成二流大学,不过是时间问题。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