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评论 > 正文
 

巫继学:李金华之变 99%是好人与今年不点名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6月30日 10:49 新浪财经

    巫继学

  其实,一个人的心思如果是他个人的事,人们不会也不应当有兴趣,但如果与社会公众事务扯上关系,甚至成为公众舆论的焦点时,就大不一样,他的心思就令人关注了。

  目前,审计署长李金华就处在这个的境遇中。

  对于国家审计署2005年审计工作报告,人们自然翘首以待,因为此前的几个审计报告,事实是刮起了“中国审计风暴”。与中央政府其实职能部门相比,国家审计署真是鹤立鸡群。连续对违规违法的中央政府最高部门问题的揭露,大快人心,也让人们看到中国反腐倡廉的一丝丝希望。与此同时,万千民众也为李金华,这位特立独行的个性署长捏了一把汗。人们大概从传统中国历史的类似事件中推测了这位署长政治前途的未来轨迹:要么或为策略或为压力收敛变阵,要么陷入困境被中途换马,要么继续前行将前途难料。但凡认真思考过的人,其实谁的心里都很清楚,李金华同样心知肚明。

  在我看来,李金华和他的

审计署今年有了微妙却属重大之变化,理解为或为策略或为压力而采取的收敛变阵是恰当的。至于这个变化属于“自变”还是“它变”目前还难以判断,变化是无疑的,有目共睹的。

  第一个引起我关注的是,李金华变口称“我得罪的99%以上都是好人”。

  6月3日李应邀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主办的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上演讲。在这次演讲中,审计长李金华花了相当的篇幅先对中外国家审计制度作了比较,之后再分析国内审计工作遇到的问题。虽然长篇大论,但中有一段话非同一般:“我曾经说过一句话,我们这个部门得罪人比较多。有一次国务院领导同志跟我说你们得罪人,中纪委、监察部他们也得罪人,我说不一样,他们得罪的都是坏人,被中纪委双规,被司法机关起诉的都是坏人,我得罪的99%以上都是好人。”

  我实在弄不懂李署长通过这段话要表达什么信息,但这段话本身却是千疮百孔,比之他的审计对象所暴露出的问题少不了多少。他或许自己也知道,但他还是要说出来。在场的听众告诉我,李讲这段话时明显底气并不足(这让人们似乎稍稍松了口气)。

  漏洞之一:关于好人与坏人的定义,从李的上下行文表达的语义理解,他指的坏人,是为中纪委、监察部盯上的违法乱纪的人。其对立面自然是好人。其实,被中纪委、监察部盯上的人不一定个个都是坏人,不被盯上的人不一定人人就是好人。确切的说法,他点名的人,不一定是被惩治的、业已暴露的坏人。

  漏洞之二:这好人与坏人谁来判定,自然由法律权威机关最终验明正身。那末,李署长在这里所言好人与坏人就没有任何权威价值。他吹出去的风也许根本引不起树摇叶动,只是一种对问题单位领导的一种善意罢了,理解为一种歉意、甚至一种道歉也未不可。撞上法律,说你是好人也没用,溜掉了,千人骂你是坏人也没用。

  漏洞之三:这99%以上的数字从何而来?99%以上就是说近乎百分百。因为审计报告每次点名的单位也不足100个,连50个都不到。那末,这句话是不是可以解读为他点名的那些人都是好人。这样讲也太逗了。

  漏洞之四:叫做愈描愈黑,愈解释矛盾愈多。为了让大家明白他讲话的意思,他进一步说这个话有两个意思,:“第一确实得罪了很多好人,很多部长、省长、市长;另外也告诉大家不要怕,审计出来有问题,但是不能否定你是好人,这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这说明很多问题带有普遍性。”这大概是一段天机尽泄的话,李署长说了,你怕什么,一是你官大(省部级),二是普遍都犯,所以不要怕,所以大家都是好人。是啊,法不治众,自古以然。

  漏洞之五:如果我们将李署长点名问题单位这些好人的作为联系起来解读,自相矛盾更为刺眼:“转移挪用或挤占财政资金、虚报多领预算资金、私设账外账和‘小金库’,乱收费等问题,是近年来屡审屡犯的主要问题。”(2005年12月26日北京晚报),这是好人办的事吗?“此次共审计了48个中央部门,同时延伸审计274个二级预算单位。李金华在解释2005年的审计报告时说,除违法违规问题外,审计还发现预算编制不细化、批复不及时等预算及财务管理不规范的问题涉及金额658.58亿元,其中2005年新发生的345.39亿元,占52.4%。”(2006年6月28日

人民日报)难道这还仍然是好人办的事吗?如此违法乱纪的人都还是好人,那要找到坏人可真要火眼金睛了!

  漏洞之六:李署长告诉我们,今年审计查出违法案件线索12件,涉案人员25人,已移送司法机关和纪检、监察等部门进一步查处。我真不知道如何将这句话与“我得罪的人99%都是好人”联系起来。

  也许,这正是李金华的应变技巧。

  第二个引起我关注的是,“不点名”成今年的一大改变。

  在以前的审计报告中,一大批中央部委的违法违规问题被曝光,国家发改委、国家体育总局、水利部、科技部等中央部委就曾经在审计报告中榜上有名。38个中央部门,被查出的各类违规问题金额总计90.6亿元,他们的名字也都被一一列入。而在审计报告之中措词也很严厉,很多问题在审计报告中用“疏于管理”、“问题严重”形容。国家职能部门的违规行为被公然点名,一下子引起了社会强烈反响,也被媒体称为“审计风暴”。而今年的审计报告中却难以看到具体部委的名字,取而代之的是宏观的共性的表述。(2006年6月28日 新闻会客厅)这种不点名的改变是否真的如他们自己辩解的那样合理,难道真没有什么难言之隐吗?

  为了解开人们的疑虑,央视在《新闻会客厅》做了一期节目,请来国家

审计署法制司的司长王秀明,一位长曾经多次参与起草过审计工作报告,并且参与了审计法的修订工作当事人,就今年审计报告不点名进行电视新闻采访。当然,不点名也有其理由,由于审计署的王司长在接受采访时都发挥得淋漓尽致,我在这篇短文中不再锦上添花。我倒是要说说,不点名的负面作用,在我看来,不点名并不是一件值得夸赞的事,如果不是审计工作的一种被动倒退,至少可以理解为一种策略性退让。

  在审计报告中点名问题单位,本身是廉政建设乃至民主政治的一个新成果。当第一个点名报告问世的时候,舆论界对于点名给予了肯定,给予了喝彩。刚刚过了两个年头,是不是要人们说“此一时,彼一时”?廉政大形势并没有根本好转,中央机关中的违规违法事件并没有大幅度减少,腐败现象并没有本质改变,怎么就不点名了呢?难道社会公众的知情权可以如此随意对待?这个不点名来得如此突然,就像当年点名来得突然一样。由此已经在广大老百姓心目中引起不小的思想波澜。此间,人们对于廉政建设,对于查处违规违法,真的七上八下。

  不点名的改变,谁是最大的受益者?浏览网络上的留言、评论与文章,几乎无一倒外地将矛头指向那些违规违法的问题单位与责任人。他们才是这次不点名的优抚对象,他们才是这种改变的最大受益者。不错,在报告中不点名并不等于在其它地方不披露,也不等于将他们埋名隐姓。但谁都知道,在报告中点名与在其它地方披露是性质完全不同的形式,它对违规违法单位的冲击力量,它引发的社会关注度与社会公众的监督视野,它给予问题单位责任人造成的认知痕迹,是不能同日而语的。做一个比喻,就像公开审理与闭门审理不相同、开放会议与封闭会议大不相同一样。

  总之,此次不点名,令问题单位窃喜,令广大百姓忧伤。联系到李金华署长此前讲的,他审计、点名、得罪的人99%都是好人的说法,本次的不点名的真实意图便异常明白。如果我说,这两者逻辑是:因为他们是好人,所以我不再点名,也许看上去有些直白,但我认为这大概是事情本来的内在联系。至于他们所犯的事吧,如此普遍,法不治众嘛。“现在违法违规的问题很多,到哪个单位审计,说这个单位一点问题都没有的几乎找不到。”李署长给社会公众说了这么大一个自相矛盾术语,莫不是要人们设身处地地为他着想。或者他想说,都有问题,点谁不点谁不都是一样?

  第三个引起我关注的是,审计署法制司王秀明司长在接受采访时的言论。

  对于此次不点名,王秀明司长接受采访我总的感觉是,态度暧昧,充满辩解,特别对公共大众的质疑从未坚决否认。

  例如,当主持人问:“看到这样的一种对比(点名与不点名,引者)之后,人们很自然地就会有这样的疑问,是不是你们审计署可能往年的名点多了,今年受到的压力大了,所以自然就缩手缩脚?王秀明答:“应该说不是这样的。”当主持问:“里面是不是有怕得罪人的因素的考虑?”王秀明答:“应该不会是这个因素。”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辩解终究是辩解。王司长之所以面对主持人犀利的提问采取态度明显暧昧的回答,我想,如果不是王司长情绪的自然流露,一定是本人也不想骗自己而刻意秀出。

  从李金华的“99%是好人”到今年不点名,再联系王秀明司长的苍白辩解,我们揣测李金华及其审计署此番之变,或者是策略之变,或者是压力之变。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