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撒胡椒面”式的投资效益低下,去年中央财政投资,按项目分配的专项转移支付有71项,涉及资金545.55亿元,具体分配到44149个项目,其中10万元以下的项目8825个,平均每个项目4.36万元。而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郭树言则表示,我国有239项专项转移支付,占国家转移支付总金额的64%。“这64%的专项资金,就是地方‘跑部钱进’的由头。”(6月29日中国青年报)
读完这则消息,对地方政府为何热衷于跑北京有了直接的答案:上面的钱,每100元中有64元是要靠自己“跑”才能到手,不“跑”,只能够得到36元。换句话说,将近三分之二的中央财政转移支付是靠“跑部钱进”的。
“跑部钱进”,四个字生动地勾画出当今中央与地方一些不正常的利益关系。其中,“跑”是方式,“部”是对象,“钱”是目标,“进”是结果。
本来地方政府上马个项目,自己财力不足,需要中央支持也是正常的。一般情况下,只需写一份立项申请,附上“可行性研究”,送给相关部门则可。但是,12年前,实行分税制后,财力向中央集中。转移支付作为分税制的一种补充机制,就成了一块“唐僧肉”。其中,一般转移支付比较公开,有严格的审查支付监督程序、公式,而且大多数政策性强,这么多年来的操作实际让地方对其制度产生了比较好的信任。同样,专项转移支付由于没有严格的法制规范约束,立项的依据基本上是领导决策,且项目和资金的分配不透明,这就造成了制度安排上可能出现的失信。实际上,地方政府派人到各个相关部委跑动跑动,资金就可能到手。所以“多跑多得,少跑少得、不跑不得”就成了制度失信的共识。
“跑部钱进”表面看是金钱的分配,实际上也是权力的分配。专项转移支付这块“唐僧肉”中,不仅意味资金,还意味着权力。得到与否,得到多少,往往是权利、利益博弈的结果。所以,鉴于目前转移支付在管理层面上存在的制度性缺陷,有人担忧“上面一大批人分项目,下面是一大批人跑项目,不知道浪费了多少人力、财力、物力,效率低下,风气败坏,甚至有严重的腐败行为”并不是杞人忧天。
“跑部钱进”的本质是制度失信的无奈反映,还可以从国家去年专项转移资金拨付的实际来看,总计4.4万个项目,平均每个4.36万元,不足10万的项目就有8800多个。偌大一个国家,有必要管得那么细吗?五分之一甚至更多的项目完全可以放给下面管。不放的原因也是从制度上缺少对下面的信任,结果,就是“跑部钱进”能够成为地方的要务,中央的奇观。
周晓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