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操作失误引发的诚信焦虑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6月28日 08:41 潇湘晨报 | |||||||||
北京邮电大学2002级400多名大学生在入学时向工商银行申请了助学贷款,但在毕业时却发现,大家同样的贷款却需要支付不同的利息,其中差额高达上千元。甚至有人贷款2.4万元,但利息却高达1.2万元。工商银行北京分行日前承认因“操作失误”导致差异。(6月27日《新京报》) “操作失误”?多么熟悉的字眼呀。想当初,医疗黑幕正待揭开“犹抱琵琶半遮面”
所谓“操作失误”是很难自圆其说的。即使按照最大贷款额2.4万元,最长还款期8年计算,由学生和财政承担的利息总计为6000元左右。就算按银行的说法,算错了一个小数点,但无论怎么也不至于算出1.2万的利息呀?更何况,像助学贷款这样的特殊业务,程序应该是事先设计好的,操作人员需要输入的只是贷款额和年限,其他内容是电脑自动生成的,又何来“操作失误”? 如果不是学生们感觉“国家助学贷款利息太高”并诉苦于媒体,“失误”将不再成其为“失误”。换言之,银行对贷款者的债务负担拥有绝对的决定权。在这种信息与知识完全不对称的情况下,银行以“操作失误”的名义对消费者实施抢劫,将变得轻而易举。这背后,银行的监管制度和内部约束是否出了问题? “审计风暴”带来了涨价的合法性危机,“齐二药事件”带来了“国药准字”的信任危机,那么,银行如此“操作失误”必然也会引发社会对银行的诚信焦虑。而“表示歉意”和“退还多收利息”是不足以消除这种诚信焦虑的。毕竟,已经有太多的“操作失误”被证明是可笑的借口。 □舒圣祥 (浙江 职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