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评论 > 正文
 

评价改革成败:民意调查不能永远缺席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6月23日 11:14 国际在线

  毛飞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卫生经济专家李玲教授带领课题组,两次赴江苏宿迁对当地“卖光式”医改后的医疗卫生状况进行了调研。调研结果显示,改革后当地百姓的医疗负担并非如政府所说的那样下降,“看病贵”的问题仍未解决。(6月22日《中国青年报》)

  调研组在当地政府提供的资料中发现了一个数字悖论:一方面,人均门诊费用、住院费用在下降;另一方面,医院数量和收入也在迅速增加。“卖光式”改革后政府财政不再直接拨款,当地人口规模又相对稳定,那么医院丰厚的利润从何而来?这足以让人们怀疑,改革后公众支付的医疗费用可能增加了。

  调研组能够从漂亮的数据中发现问题,的确令人赞许。然而,要逼近“看病贵”的真相,似乎还有更直接的方法。要判断东西卖得贵不贵,最直接的办法是问买东西的人;要调查百姓医疗负担是升是降,最直接的办法是问老百姓。不过,调研组的调查方法一是伪装“病人”就诊,二是直接从当地政府获取资料,偏偏没有进行大规模的民意调查。

  我无意评判宿迁

医疗改革的成败,因为还有更重要的问题需要讨论:评价这场改革的成败,民调能否缺席?任何形式的民调都不是完美的,有时甚至可能导致谬误与民粹的狂欢。但是,在对于重大公共议题的讨论评价中,民调是永远不可或缺的。民调是获取真实、有效信息的便利渠道。决策者依据单一的行政渠道获取信息,绕不开层层设卡的“把关人”;这些“把关人”出于自身利益需要,会想法设法让决策者深陷片面、扭曲甚至虚假的信息包围中。民调可以帮助决策者摆脱“把关人”的干扰,获取第一手资料,直接了解民意。更为关键的是,改革成败的唯一评判人只能是公众。改革必须服务于公共利益,政府必须听命于民意,背离了民意的改革不能算是成功的。没有直接源自民调的民意支持,改革者就没有证据改革成功的最有力证据。

  然而,民调在现实中常常缺席。李教授的调研组没有开展大规模民调,或许是囿于自身资源的不足。但是,即使是拥有足够资源的当地政府,似乎也没有进行过权威、规范的民调。看看此前当地政府的回应,一律是以数据说话:财政节省了多少钱、人均门诊费下降了多少、医院收入增长了百分之多少……可谓一应具有,偏偏缺少公众满意度的相关指标。民调被忽视掉了。这其实并不为奇,连医疗卫生改革的最高主管部门卫生部,也一直坚持“不争论”的论调,从未组织过权威、规范、覆盖面广泛的民意调查。

  回顾前段时间沸沸扬扬的改革成败讨论,民调同样无人重视。讨论住房改革,满眼的是收入

房价比、地价房价比、空置率;讨论教育改革,满耳的是入学率、培养成本、高等教育普及率……争论中常见的是价值、理论、术语与数据的交锋,却少见任何一方提出以规范的民调直接倾听公众的声音。即使的改革的支持者,在宣称毫不动摇推进改革的同时,似乎也没有考虑过从民调中寻求击败对手的武器。

  当然,民调并非评价改革成败的唯一办法,但却永远不可缺席。因为一旦忽视了民调,民意往往就被挡在了门外。对于医疗改革此类公共事务而言,无论评价者如何威权,民调缺席的评价结果都难有足够的权威性。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