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评论 > 正文
 

傻学语文付出机会成本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6月22日 19:15 新浪财经

  徐迅雷

  高考开始了。高考结束了。成绩发布了。录取开始了……这是年复一年的高考。语文是高考里的头一门,无论你是学文读理,都要头一个“对付”。“语文丢失了什么?”这是6月21日《中国青年报》“冰点特稿”长篇报道的发问。文章批评了我们的高考语文试卷中充斥着低劣的语言材料,扼杀了学生对汉语的理解力、欣赏力和想像力;而一直沿袭“国文”
称谓的台湾地区,一直暗含着对自己母语的一种自觉的体认,尽管也引进了“标准化考试”,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题目设计机心独具,不离“体”、不脱“本”。

  为了学语文,为了考语文,学生们付出了太多太大的“机会成本”。在国人意识里,向来只有“成本”的概念而没有“机会成本”的概念。因为“成本”是眼前的、看得见的,而“机会成本”是潜在的、看不见的。这是我们在各个领域付出巨大、收获较少的普适道理。比如求学,我们只看到付出学费、书费、时间这些“成本”,而从来不去想一想还有什么看不见的“机会成本”付出了。什么是“机会成本”?经济学里解释很清楚:为了得到某种东西所必须放弃的东西,这就是因选择行为而产生的成本。比尔·盖茨19岁那年为什么不再追求

哈佛大学的文凭而选择了退学?用机会成本来分析,比尔·盖茨要拿到哈佛大学文凭,就得付出世界首富地位的“机会成本”。

  一切你所获得的东西,都是以你所放弃的东西为代价的。所以,我们的教育就不能仅仅只看“成本”而不看“机会成本”了。大家拼命学英语,得到了

四六级七八级之类的“证书”,但付出的是放弃了学好母语中文的代价;同样,你学会了应付那些枯燥乏味、单调平淡、毫无美感的语文考题,但付出的是放弃学好美好汉语的代价。是的,“机会成本”就是那个看不见的、但被你所放弃的“东东”,这个“代价”是极其沉重的,可是深刻认识到的人不多、引起重视的更少。“童话大王”郑渊洁算一个,他让自己的儿子在家读书,顺利培养成材,他把“学校劣质教育”当作“机会成本”给丢弃了。

  央视“时空调查”一项调查发现,有29.7%的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把在校期间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英语学习上;“英语霸权”当然很潇洒,但付出的是一个国家母语文化在年轻一代身上走向衰微的“机会成本”。个人付出的种种“机会成本”累加起来,那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损失是何等巨大。去年岁末,有个新闻一度震颤人心:一位大三学生,文字水平差得让当语文老师的父亲蒙羞——一则为邻居代写的不足百字的申请书,竟有28个错别字!老爸大怒中叫来儿子“训斥”,儿子则“委屈”地说自己学的是工科,大学里工科生一般不学《大学语文》,自己以前的语文知识早就忘得一干二净了。许多学生一进大学就开始全身心地去忙英语和计算机考级之类——如此这般,付出的机会成本是什么,就可想而知了。

  因为高考第一门就是语文,所以在进大学之前,我们的孩子还是花了很多的时间来学语文了,但博大的汉语语文,学什么不学什么,也是“获取”与“放弃”的选择,这里头同样有大量“机会成本”的付出,而换来的那些是什么“东东”呢?如果说师生们自己是“庐山中人”,那么,清醒的旁观者是不难看到庐山真面目的。我们不妨来看一道小学老师布置的语文作业:“最繁忙的机场、最小的邮筒、最高深的手艺、最彻底的美容——各打一个成语。”拜托,请您试试看,能回答出来几个?“正确答案”是:“最繁忙的机场——日理万机;最小的邮筒——难以置信;最高深的手艺——点石成金;最彻底的美容——面目全非。”这就是我们当今要学的“小学语文”!

  把语文搞得越离奇、越复杂、越枯燥,那么离语文就越远。上世纪前半叶,我国出了不少国学大师,而那个时代大学招生的国文试题,竟是那么简单!比如国立北大、清华、南开1946年度联合招生国文题,全卷仅50余字:(一)作文(文言语体不拘,但须分段,并须加标点)题目:学校与社会。(二)解释下列成语的意义:1.指日可待;2.变本加厉;3.隔岸观火;4.息息相关。可是,我们今天的标准化全国统一语文高考试题,那次不是题型五花八门、总字数多达上万字的?

  考试当然是一种手段,也可以更狭义地说是一种“工具”,需要改进的主要还不是“考试”两个字本身,而是考试之“内”的内容内涵和考试之“外”的选拔方式。内容内涵应该是丰富多彩的,选拔方式也应该是多渠道多元化的。但我们必须看到,语文不是工具。多年来,我们的语文教学是把语文当成了工具,而且是应试教育的工具。这种技术化、工具化的语文,让人越学越傻、越考越笨,而且弄得一年比一年复杂,让学生、让考生付出的机会成本越来越大。这,就是语文的本末倒置。

  如今,大陆一些中学在日常语文练习中,也引进了一些台湾地区国文考题的设计形式,学形式是容易的,难的是学理念。语文教学需要美丽,语文考试要有良心;只有这样,语文才能走进学生心里;只有走进学生心里的语文,才有望是付出“机会成本”最小而收获最大的语文,就像雨果所说的:“语言在人的心里,从思想走到良心,又从良心回到思想的时候,那才是心灵的真正胜利。”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