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评论 > 正文
 

韩强:现代市场经济决不允许利益集团进行割据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6月21日 10:18 新浪财经

  韩强

  (一)不顾国家整体利益的部门本位主义

  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形成了官本位思想,经过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冲击,特别是在中国民主革命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军队的官兵平等的观念和为人民服务的观念的冲击,在
上个世纪的后50年出现了干部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好作风,但是,最近几年,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一些干部脱离群众,很喜欢"高官'这个称呼,"同志"这个称呼不见了,称"先生",干部上报挂着官衔。而且一些政府部门的本位主义严重,常常把部门利益放在国家整体利益之上,演化出割据状态。下面举一些实例:

  2005年9月29日《上海证券报网络版》报道:

  审计署28日发布了第3号审计结果公告,公布了外交部、发展改革委等32个部门单位2004年度预算执行情况。

  审计发现,上述部门单位在2004年度预算执行过程中,都存在着一些需要加以纠正和改进的问题。

  挪用资金办企业、炒股票。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财政资金应当专款专用。但是,转移挪用或挤占财政资金已经成为各部门在预算执行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虚报多领预算资金。项目预算应当具有明确的目标和组织实施计划,编制、申报过程前应当经过充分的研究和论证,使之尽可能的科学合理。然而,审计发现,一些部门单位的项目预算编制不实、结余过大,甚至虚报多领、高估冒算预算资金,影响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私设小金库为职工发福利。公款私存、私设账外账和小金库往往与腐败伴生。为此,国家三令五申,禁止私设小金库。但在一些部门和单位,这种现象仍然相当普遍。

  巧立名目乱收费。上学贵一直是群众反映十分强烈的问题。审计发现,近年来教育部门乱收费现象仍然十分严重。(《审计署称四大问题屡审屡犯》2005年9月29日《上海证券报网络版》)

  2005年9月29日《新京报》报道:

  2003年至2004年,教育部一些所属单位未经批准自行收费1.54亿元,其中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委员会向各地主考单位归集英语四六级考试费1.4亿元、北京语言大学收取汉语水平考试费1293.93万元、北京师范大学收取人文社科项目鉴定评审费118.52万元、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收取评审费85.38万元。

  像教育部门这样,巧立名目乱收费的部门和单位还有:商务部所属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未经报批向其会员企业收取发展基金1501.99万元;环保总局所属环境工程评估中心、环境监测仪器质量检验中心违规收费1244.57万元;国家旅游局未经批准自行设立旅行社经营许可证、景区A级铜牌制作费等收费项目,截至2004年底共取得收入574.13万元;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未经批准自2003年至2004年向有关单位收取使用红十字标志挂牌费、管理费80.73万元;2000年至2004年,所属机关服务中心在赈灾物资采购中向供货单位收取"服务费"778.93万元,且未纳入财务账内统一核算,形成账外账;2003年至2004年,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管理中心向白血病患者收取"检索相合费"和"管理服务费"81.99万元。(《教育乱收费现象严重四六级考委会归集1.4亿元》2005年9月29日《新京报》)

  政府部门的职责是为人民服务,但是,一些部门巧立名目进行收费,甚至开小金库,形成了不正之风,严重损害了政府部门的形象。

  (二)官本位的公车改革、官本位的MBO、官本位的股权激励

  2005年11月11日据《京华时报》报道,"在平谷区公务用车改革试点夏各庄镇,举行了"车改车公开拍卖"大会,在全市率先推行公车改革。改革后,平谷区处级以下干部全部取消配车,辅之以相应级别的公车补贴,实职副处每人每月1500元。…竞拍完成后,该镇将按照职务和工作需要发放相应的交通补贴。补贴共分为5个档次,实职副处每人每月1500元;助理调研员每人每月1000元;科长800元;副科长500元;科员300元。"。

  这件事在网上引起广泛议论,北京副处级月车补超过农民年收入,为什么?经过区人大讨论了吗?

  2006年1月国资委突然宣布国企要搞"管理层持股",一位负责人说:原先按照《企业法》运行的要转向《公司法》,已经按照《公司法》运行的要尽快推进董事会试点工作,之后再做管理层持股。"先来5%、6%行不行?执行一段时间后,随着外部环境越来越完善,胆子可以大些。"(《2006年国企改革"攻坚年",李荣融要求国企改制胆子要大!》《中国证券报》2006年1月24日)

  我们请问:5%是多少?例如,中石化800亿股,5%是40亿股,难道要给管理层吗?"随着外部环境越来越完善,胆子可以大些"。这是不是要增加更多?

  2006年3月7日《21世纪经济报道》刊登了一篇《郭树清勾勒30万建行员工持股大计划》,4月2日《21世纪经济报道》刊登了《宝钢上报股权激励方案首期份额约在8亿股左右》,看了这些报道,广大群众百思不得其解,宪法规定国有资产是全体人民的,国有银行和国有企业的管理层有什么权力自行决定"股权激励"?国资委的领导有什么权力宣布胆子要大一点?不经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国企的"股权激励"合法性在哪?

  大家都知道现在的国企管理层都是干部,他们的工资是买不起那么多的股票的,同时大型国企又不上交红利,利润与垄断国内市场密切相关,在这种情况下,搞管理层持股,很容易形成少数人谋利,甚至国有资产流失。

  这是不是又一项干部制定的政策有利于干部呢?

  2004年11月至今年3月《南方周末》、《经济观察报》、《财经时报》、《上海青年报》《上海证券报》陆续刊登文章,对某集团公司的曲线MBO提出疑问,我们看到:

  这个集团的发言人在声明中证实,职工和管理层持股的结构分五个档次:普通职工出资5.3万元,车间主任和办事处主任级约22万元,分厂副职约56万元,分厂正职约80万元,公司副总级约600-800万元,主要领导约2000-3000万元。在出资过程中,5.3万元级和22万元级均缴全款认购,56万元级和80万元级的缴50%,其余50%由中诚信提供融资,600万元以上的则只需缴10%,其余90%由中诚信托提供融资。(《上海青年报》2005年3月5日)

  根据报刊的报道,我们可以看出:

  这个集团的曲线MBO,也被报刊称为EMBO,实际上是把全民所有制企业变成了官企,按照等级制进行分配,利益最大化的是少数人。主导这次"改制"的是烟台国资委。如果认为少数高管对企业贡献,用什么标准来衡量?如何确定广大职工的贡献?这个企业有较长的历史,那么已经退休的职工和原来的领导的贡献怎样计算?为什么原来的领导不能参与?为什么退休职工不能参与?为什么三六九等,高层领导中,56万元级和80万元级的缴50%,其余50%由中诚信提供融资,600万元以上的则只需缴10%,其余90%由中诚信托提供融资?这是不是明显的官本位?

  上述情况,就是"全民所有制企业"变成"官企",再变成MBO的过程。

  (三)地方政府大搞形象工程的实例

  2005年10月底,记者在甘肃省玉门市新城区采访时发现,该市2003年8月刚投巨资建成的广场,因领导认为标准还不够高,在今年10月中旬又扒掉地面重新建设,其新建总投资达1500万元。当地群众讥讽为"穷人过富日子"。(11月7日《人民网》)

    有评论说:举全市80%以上的财力建几项百姓并不受益的重大工程,城市的脸面有了,官员的政绩也来了,然百姓得到了什么,除了一种虚无的表象外,是更为贫穷的生活和无力承担的负荷。"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相信这样的"富日子"不但百姓极为反感,普通干部职工也绝对不会赞同。(《举全市80%以上财力建百姓并不受益的面子工程》《红网》2005年11月9日)

  这里我们看到的正是民众所说的,干部(行政部门)制定的政策有利于干部,实际出现了诸侯经济、诸侯割据,触目惊心的事实在上个世纪50年代是不可想象的,因此整顿行政管理体制,应该立即进行,否则民众就感觉生活在无序化的社会之中,建立和谐社会,就无从谈起。和谐社会需要有秩序的管理,需要政府部门的协调。

  (四)房地产的资金链——开发商、银行、炒房者、地方政府

  我们从市场的角度来看,谁是房地产的最大获益者。大家很自然地想到了开发商,在所谓福布斯富豪排行榜上,房地产商占了很大比重,其实无论是民营的,还是国营的开发商,都是房地产市场上最大的获利者。否则,就不会有那么多企业家去搞房地产了。

  但是中国内地的房地产商,经常是自有资金缺乏,是靠银行贷款来经营,所以银行扮演着输送资金的角色。不仅如此,而且买房贷款也来自银行,真正用自己的钱一次性买房的人并不多。特别是工薪阶层,在"今天花明天的钱"的鼓动性,贷款买房也成为一种时尚。好象银行的钱不花白不花,先贷了款再说。所以提高贷款利率可能导致的结果是一些人很后悔,早知道早贷款就好了。这可能鼓动更多的人去贷款。但是,房子买到手,才知道银行的钱不好花,你要按月还款,还要还利息。这样"房奴"就出现了。也就是说,开发商、银行套住了买房者。

  买房者只是开发商和银行的中间环节,贷款者付给开发商,开发商再向银行还建房的预先贷款,这样开发商就解了套,变成了买房者和银行的关系。也就是说,开发商是用银行的贷款建房,再用买房者的按揭款还银行,做着低成本、高利润的买卖。

  也许有人说银行不知道这个风险吗?当然知道,但是不这样做,银行的居民储蓄款也没有什么好的出路。这真像是饮鸩止渴,而且明知道,还要干。因为房地产正火着呢?因为内地并没有出现过东京那样的房地产大崩盘,也没有出现过香港的房地产低迷的事情。虽然有过上世纪90年代的海南房地产烂尾楼,但是那似乎与现在无关,所以才有任志强的说法"不用预测,历史证明所有的房价永远都是上涨的"

  开发商——银行——买房者——银行——开发商,这个循环,好象是很全了。其实不然,要盖房就要有地,地从哪里来?从地方政府的审批那里来。所以,卖地成了地方政府搞活经济的一大法宝,地卖出去了,有了钱,就可以修马路,盖办公楼、盖商场,投入开发区,这些都是政绩,特别是增加GDP,这可是最快的增长率。为了房地产开发对市内居民就要搞搬迁,于是就有强制性拆迁,清理钉子户,对近郊农民的土地也是不放过。

  "拆迁"已经成了一个很刺激人的字眼,而且你到各大城市看一看,到处是工地,甚至盖了没有几年的楼也要拆,因为要盖大商场、写字楼,要当国际大都市。这就是地方报纸上常出现的"超常规发展"、"踌越式发展",这一超,一跨,GDP就翻蹲跟斗式的上涨,又被称为"大气魄"、"大手笔"。

  所以真正的循环是:地方政府土地——拆迁者——开发商——银行——买房者——银行——开发商——地方政府GDP。

  经济学家不是说利益集团吗?现在很清楚,在房地产热过程中,开发商、银行、地方政府是利益集团,还有一个炒房者,他们买房不是为了住,而为了卖,这样就造成了一片"繁荣"景象。

  (五)A股市场中的利益集团

  目前中行要发行A股,引起各方面关注,然而就在询价过程中,出现了怪事。

  深圳一家大型基金公司的人士参加了6月13日询价,据他们了解,有些机构是在"瞎报",高得超过了3.5元。(《中行询价机构出现分歧 A股最终区间或高H股5%》2006年6月15日《第一财经日报》)众所周知,中行在香港发行H股,每股2.95港币(约为3.04元人民币),有些机构竟然"瞎报",高得超过了3.5元人民币。这是什么问题?

  自2000年"超常规培育机构投资者"以来,机构一直在新股认购中享受着优惠。而且报刊上不断地宣传散户是追涨杀跌,所以培育机构投资者才能让市场理性化。经过了五年时间,人们看到"超常规培育"的机构投资者,亏损累累,一些券商被清盘,违规操作,挪用客户保证金的事件也时有发生。现在竟然出现了机构投资者在新股认购过程中的"瞎报",人们不禁要问:机构投资者的"理性"哪里去了?

  实际上,在A股市场的所谓"机构投资"者,无论是券商,还是基金都已经演变为特殊利益集团。基金对投资人根本不负责任,无论是盈利还是亏损,1%的管理费每年都提取。至于券商那就更是无法无天了。

  2004年8月24日,华夏证券开始对各级高管做出处分,涉及到4家营业部的负责人,截至2005年6月他们的违规行为已经给华夏证券造成损失13亿多元。而在华夏证券总部,受处罚人员至今只有王卫国一名副总裁级别的高管。同时,北京市审计局派出审计组开始对华夏证券2001年至2004年有关经济责任进行专项审计。审计报告指出,赵大建任职总裁期间,在九个问题上负有主要责任。可是在上述事实基础上,非常不符合逻辑的事情发生了:2005年3月7日下午,中国证监会宣布任命赵大建为民族证券党委书记,主持工作。(《证监会为何给赵大建撑腰》2005年9月5日《证券导报》)

  这些事实充分说明某些券商已经成为特殊利益集团。在A股市场上,还有上市公司的非流通股形成的特殊利益集团,想什么时候搞增发,都可以,甚至还有重要部门为其辩护,明明不缺钱,也要搞增发,理由是:外国人要买这个公司的股票。外国人要买,可以通过QFII直接到二级市场买,为什么要对A股市场的中国人搞增发?这不是公开向广大中小投资者圈钱吗?

  目前A股市场已经被利益集团所左右,高价发新股、配股、增发,已经成为利益集团的乐土,这种情况如果不改变,A股市场很难健康发展。


   新浪网声明:新浪财经登载此文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绝不意味着新浪财经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