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檀:房市彻底让市场说话是理想国中虚拟话语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6月15日 07:51 每日经济新闻 | |||||||||
自居于理想国的象牙塔中指点江山很容易,但秀才撒豆成兵往往缺乏操作层面的考量,而仅满足于理念的推广。 叶檀 由市场之手进行资源配置是达成有效经济的前提,这已经是不需要普及的市场经济常
经常有经济学家教给我们诸如供需结构之类的经济学常识,同时严厉指责中国经济中的行政集权现象。谴责不应是经济学家的主要任务,他们的任务是提出切合的理论或者政策建议,提高经济效率,最终嘉惠民生。可惜的是,一些经济学家在得意洋洋做了一番市场经济学常识的普及工作后,对中国的市场尤其是房地产等热点市场作出一番点评,就以为大功告成。 这真是一种科学的态度吗?现在在西方游历一番对中国经济不足之处颇有感触的人也不少,但不等于掌握了理论的武器。 市场经济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历史发展的结果而不是原因。新制度经济学家诺思在对英、法、西班牙等近现代国家进行分析后指出,“在整个历史上,当人们需要在国家(但可能具有剥削性)与无政府之间作出选择时,人们均选择了前者。几乎任何一套规则都好于无规则。”另外,诺思还通过《1600-1850年海洋运输生产率变化的原因》一文,明确指出尽管这一时期海洋运输技术没有大的变化,但由于海洋运输变得更安全和市场经济变得更完全,因此,船运制度和市场制度发生了变化,从而降低了海洋运输成本,最终使得海洋运输生产率大有提高。也就是说,在地区性贸易壁垒普遍存在、经济安全受到威胁的情况下,中央行政力量的存在,有可能反而成为市场的促进力量。 可见,一切观念都随约束条件的改变而改变,每个阶段的目标各有不同。目前中国房地产市场移植过于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的做法,是在一个理想国中描绘纸上美景。 如果让这些经济学家告诉我们,在中国土地制度无法改变的情况下、在中国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有赖房地产业的情况下,在中国有几亿农村人口等待进入城市需要住房的情况下、在土地资源无限紧缺的情况下,初始的市场之力究竟从何而来?恐怕很难回答。自居于理想国的象牙塔中指点江山很容易,但秀才撒豆成兵往往缺乏操作层面的考量,而仅满足于理念的推广。 美国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之际,有人仍然以市场为名对民众的普遍贫困漠不关心,理由之一是“人们做生意时更为彬彬有礼”,同时以自由竞争为名试图阻止最低工资与工作时间等制度,但在民众的呼吁下,强有力的国家公共工程署(实为救济署)发挥了重大作用。该署领导人霍普金斯直截了当地说:“我来华盛顿,就是要做到谁也不挨饿。”有人嘲笑:“我到市场去,花两块钱买一只鹦鹉,一天就能教会它叫‘白给!白给!白给’,不过鹦鹉是一辈子也不懂经济问题的。”但特殊时期的行政介入效果良好,并为经济的最终恢复奠定了基础。美国人很幸运,罗斯福并没有在国有化的呼吁声中昏头,坚持保持金融机构与企业的私有性质。 笔者赞赏有的经济学家对于客观现实与历史的尊重,更对促进中国金融等领域放开民间资本准入的巨大努力心存敬意。那些安坐书斋为掠夺性的房地产伪市场化辩护、对消费者的财富被掠夺漠不关心的学者,他们出于偏执的市场化理念赞同现有房市疯狂投机炒作的行为,让人闻到了美国大萧条前期那些大企业主的味道,那些市场中假借行政权力的大投机者们正等着这样的武器。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地产中心主席托尼·塞奥赤提6月初在北京提出,不少发达国家都有为普通居民提供中低价位房的政策。比如英国政府规定,50%的新竣工的房屋必须是低价位房,要求是百姓必须能买得起;美国波士顿州规定新提供的住房中必须有15%-20%是低价房。中国目前要求70%新提供的住房是低价房,这个比例很高。这个做法比西方发达国家要好。但效果如何,不是一个专家能够说了算的。中国的房地产业与彻底市场化的美国房地产业不可同日而语,手段也应该不同。 当年,罗斯福新政既受到右派的欢迎(反对),也受到左派的欢迎(反对),他既非左派,也非右派。罗斯福的一切措施并非为了声张某种理念,而是为了恢复民众的生活和信心,恢复社会经济秩序。目前,在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恢复秩序,正是民间对于消除贸易壁垒、消除暴利掠夺的期待,并不是反市场化的表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