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评论 > 正文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6月10日 17:44 经济观察报

  程惠哲/文

  在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给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新定义,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
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的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 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历史传承价值、审美艺术价值、科学认识价值、社会和谐价值等多方面的重要价值。

  历史传承价值

  历史传承价值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的核心价值、价值准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传承价值主要表现在:

  1.从根源上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集团或个人的创造,面向该集团并世代流传,它反映了这个团体的期望,是代表这个团体文化和社会个性的恰当的表达形式”。由此可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反映了民众集体生活,并长期得以流传的人类文化活动及其成果,因而具有不容忽视的历史文化价值。尤其重要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民间的、口传的、野史的、活态的历史文化价值,可以弥补官方历史之类正史典籍的不足、遗漏或讳饰,有助于人们更真实、更全面、更接近本原地去认识已逝的历史及文化。

  当今世界面临着丧失文化多样性的严重威胁,例如1970年代全世界还通用8000多种语言,但是现在仅存6000多种,而且这其中还有许多少数民族语言在互联网和现代通讯工具的冲击下正处于快速消亡中。这再次提醒我们一定要深刻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传承价值中的文化多样性价值,充分重视保护文化多样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大意义。

  2.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深深蕴藏着所属民族的文化基因、精神特质,这些在长期的生产劳动、生活实践中积淀而成的民族精神,是世代相传沉积下来的民族的思想精髓、文化理念,是包括了民族的价值观念、心理结构、气质情感等在内的群体意识、群体精神,是民族的灵魂、民族文化的本质和核心。因此在当今全球一体化的潜在威胁下,确保民族特性、民族精神的代代相传,就是每一个民族无法回避的重要任务,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文化传递和保存的生动有效的手段、工具和载体,能够很好地将民族精神等文化信息传递到每一个人、每一代人这些活生生的载体上,从而造就一个有独特文化个性和崇高民族精神的伟大民族。

  科学认识价值

  科学认识价值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的价值规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学认识价值主要表现在:

  1.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历史的产物,是对历史上不同时代生产力发展状况、科学技术发展程度、人类创造能力和认识水平的原生态的保存和反映。每个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或多或少可能都会有一些不科学、不人道的东西,会有这样那样的陋规恶习。这些东西都该被禁止、取缔,有的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也会被创造、信奉它的人群自动抛弃。但是这些东西可能存留了当时人们的思想认识水平、生活情感态度、科学发达程度、风俗信仰禁忌等社会历史文化内容,具有一定的科学认识和研究的价值。

  例如对于中国传统的风水文化。由风水的初始定义可以看出,所谓风水,就是古人在择址而居时注意选择有和风与碧水的地方。风水文化中的精华,就是讲究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谐统一的人居观念,讲究天地人和谐统一的环境理念,以形成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优越的良性小环境、小气候,就值得我们研究和继承。因此,可以说形成初期的风水文化表明了古人在建筑学、景观学方面的科学认识及积累,就是在晋代以后它还在这些科学方面有大的发展;至于此后它向神秘主义、鬼神宿命方向发展的另一路径和内容,则是我们今天要摒弃的封建迷信。

  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学认识价值还指某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就具有相当高的科学含量和内容,有较多的科学成分和因素。

  例如民族传统历法,如果能较好地解决计时和指导农副渔业生产的问题,就一定具有相当的科学内容和价值。我国传统历法——农历,就较好地解决了计时和指导生产生活两大问题。农历又称阴历,实质是阴阳历,它早在秦汉时期就已形成。农历根据天体运动规律计时,安排大小月、闰月、平年和闰年,有良好的实用性和极高的科学性。农历中二十四节气的划分综合考虑了天文、气候、季节、物候、农作物生长等情况,反映了古人在与自然的交往过程中,对自然界发展运行规律一定程度上的科学掌握和认识,以及人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对这些规律的合理运用,因而长期以来很好地指导了农、副、渔业生产。

  审美艺术价值

  审美艺术价值决定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的价值取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审美艺术价值主要表现在:

  1.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许多天才的艺术创造,无与伦比的艺术技巧,独一无二的艺术形式,能深深打动人类心灵、触动人类情感。通过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艺术作品,我们可以形象地看到当时的历史事件、人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不同人群的生活习俗,以及他们的思想与感情、艺术创作方式、艺术特点和艺术成就。例如广西壮族自治区宜州市是传说中刘三姐的故乡, 2005年冬本人在这里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考察时,耳闻目睹了刘三姐的乡亲们在今天仍然是唱歌成风,上至古稀老人、下到妙龄少女,几乎个个张嘴能唱,且唱而有韵有调、有意有境。他们不仅唱世代相传的歌谣,而且能即兴即景唱身边之人之事,唱社会变迁与时代特色,从而唱出了新社会的风物人情、新时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例如:如今发展旅游业,我们乘坐大篷车;也学家乡刘三姐,一路唱歌不停歇。欢迎朋友和嘉宾,到我宜州来旅行;敬你三杯红兰酒,更有山歌醉游人。

  2.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大量的文化艺术创作原型和素材,可以为新的文艺创作提供不竭的源泉,当代许多影视、小说、戏剧、舞蹈等优秀文艺作品就是从其中孕育而出的,很好地发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审美再造功能,充分利用了其审美艺术价值。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不仅口头文学、民间文学、表演艺术有审美价值,就连其中的民族民间文化、社会习俗、服饰织染、红白礼仪等也普遍涉及美的内容,具有重要的审美艺术价值。

  社会和谐价值

  2005年冬本人在贵州省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考察时了解到,该省有一个地方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迄今为止尚无刑事犯罪案件发生,这在全世界也是不多见的;这个地方就是布依族聚居的贵州省黔南州贵定县音寨。据当地有关人士分析,这一奇迹的出现很大程度上与音寨这一带一直未中断当地特有的“三月三”、“六月六”歌会等民族民间节日文化活动有关,正是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传承、举行,很好地起到了凝聚民心、讲究道德、弘扬正气的作用,从而保证了当地的人民平安、社会和谐。

  社会和谐价值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的价值目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和谐价值主要表现在:

  1.人类是群居的社会化动物,个体都有一个适应集体、融入社会的过程;而社会或族群也要求每一个成员都变成它的合格的个体,标准和方法就是使所有社会成员都掌握这个社会或族群的文化。因此,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其实也就是个体学习族群独特文化,接受、适应并在这种文化中成长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个体接受了族群的独特文化,也就是对这个社会进行了价值认同,从而有效地融入社会而达致社会和谐。这样,作为鲜活的、多样丰富的文化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有重要的社会认同、社会和谐的价值和作用。此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某些

传统文化内容,反映和表现了民族共同心理结构、思维习惯、生活风习等内容,规范着民族的群体生活方式、思想价值取向,能产生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促进民族共识和认同,也具有重要的社会和谐价值。

  2.在当今张扬个性的社会中,人们更多的是追求个体价值的实现、个体利益和欲望的满足,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某些人惟利是图,只为金钱和利润服务,不讲诚信、不讲道德,极大地败坏了社会风气、破坏了社会的和谐稳定,为此需要我们倡导传统伦理道德,鼓励向善的个人美德,而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就含有大量的传统伦理道德资源。在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撷取、展示、宣扬其中的美好向善的伦理道德资源和内容,将会极大地助益于我们当今的

和谐社会建设。

  3.文化的国际交往有助于文化的交融和发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言也是同样的。这就要求我们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际交往作用,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来推动国际交往与合作,促进地区和谐与稳定。例如在2005年末公布的第三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我国和蒙古国政府联合申报的“蒙古族长调民歌”入选,在这一过程及今后的共同保护中,已经并将继续发展两国在这方面的友好合作,从而加强了两国的密切联系,促进了两国关系的和谐稳定发展,也促进了这一地区的和谐与繁荣。此外,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可以建立合作和互助的国际技术、财务机制,动员国际社会履行共同的义务。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社会和谐价值,可以成为国家间对外文化交流的桥梁,民族间联系沟通的粘合剂。

  经济开发价值

  只有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条件的文化资源转化成为文化生产力,带来经济效益,才能有更多的资金反过来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因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既要保护又要发展,以保护带动开发,以开发促进保护。

  经济开发价值是市场经济和消费社会条件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重要价值形态,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的价值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开发价值主要表现在:

  1.经济开发可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拥有地的经济发展;财政收入增加后,这些地区就有条件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资金的投入力度,扩大宣传力度,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提供更好的传承、保护、创新条件,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使之更加安心地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工作。一些发达国家已经认识到 “无论是有形文化遗产,还是无形文化遗产,都应该在确保文化遗产不被破坏的前提下,尽可能进入市场,并通过切实可行的市场运作,完成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及其潜能的开发”, 并实现了文化保护和经济开发的良性循环互动,例如日本、韩国积极发掘本国民俗文化资源,保护、恢复传统礼仪节庆仪式,以此吸引大批国内外游客,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收入。瑞士、芬兰、英国等国极为重视保护本国的少数民族文化,给以极好地保护、传承的条件,除了从维护文化生态、保护文化多样性的角度考虑外,也是看到了在这些独具风情的民族地区发展文化旅游能够创造巨额经济收入。

  2.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传统文化资源,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文化产业的优势所在,例如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民间文化、民俗资源就是极为重要的旅游资源。以我国裕固族妇女服饰的经济开发为例,不仅很好地保持、弘扬了裕固族妇女服饰文化,而且还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首先,组织裕固族服装模特队进行节庆演出,中老年妇女、青年少女穿着不同的裕固族传统女装在舞台上大展风采,充分展示民族服饰的魅力。其次,将民族特色鲜明、文化内涵丰富的裕固族女用红缨帽子制成小巧好看的旅游纪念品出售,销量极大、利润可观。这种做法既利用传统工艺、传统文化资源取得了经济收入,更重要的是推动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这是通过经济手段、经济途径救活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极好案例。总之,在强调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本真性、原生态保护的同时,也要有适度的经济观念,有以开发促保护的头脑和意识。对那些既能显示民族文化特色又有经济开发价值、市场开发前景的优势文化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要敢于树立产业化的发展思路,进行科学的品牌定位、制定合理的营销战略,集中力量培育优势文化品牌,将文化资源优势传化为经济优势,充分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开发价值。

  (作者系中国艺术研究院“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课题组的成员)

  来源:经济观察报网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