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商一体成巨富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6月10日 17:41 经济观察报 | |||||||||
清华大学EMBA特聘教授 xiaomin.liang123@gmail.com 中国封建社会是一个有了权才有钱的社会。即使你不想当官要权,但也只有与官员交结,依靠权力才能成巨富。晋商和徽商中的巨商大贾都是以某种方式和权力结合,或者是
说来张、王两家都是靠勤奋经商起步,靠自己的能力与努力成功的。但他们能成为当时山西顶级富商,却与家中人当大官紧密相关。 张家第一代成功的商人是张允龄,他自幼丧失祖父、父亲,由祖母和母亲抚养成人。长大后发愤从商远游。他前后二十年,足迹半天下。他善于抓住商机,往往判断无误。人以为异,甚至怀疑他有异术。看来,他勤奋而又极具经商天才,成功是正常的。他为人轻财利而重信义,颇为时人尊重。其弟张遐龄也到过吴越、广州、南昌等大都会经商,但资本耗尽,穷困而归,并不成功。 王家第一代成功商人为王现、王瑶兄弟,其父为邓州学正。据明人李梦阳《空同集》记载,王现“为士不成,乃出为商,尝两至洮陇,逾张掖、敦煌,穷玉塞,历金城,已转而入巴蜀,沿长江下吴越,已又涉汾晋,践泾原,迈九河,翱翔长芦之城,竞客死郑家口。”他经商四十余年,足迹也是半天下,相当成功。王瑶在其父为邓州学正之时就经商于邓、裕、襄、陕之间。以后又在张掖、洒泉经商,还到淮、浙、苏、湖间贩盐。父亲为一管教育的学正,没有什么实权,估计对他们经商也没什么帮助。尽管其弟王珂曾中进士,任中书舍人,但早逝,也借不上什么光。时人评价他们兄弟是轻财利,得信义,“生财而有道,行货而敦义。”看来他们都是规矩的商人,而且晋商“以义制利”的传统就是王瑶留给子孙后人的。 应该说,张、王两家的第一代人都是靠诚实经商而成功。他们经营的业务并不固定,而且跋山涉水,极为辛苦。但他们的第二代成为大盐商,就依靠了朝中有人做大官了。 张允龄的儿子张四维在嘉靖三十三年(1553年)中进士,先后任编修、翰林学士、吏部待郎,万历三年(1575年)由张居正举荐,以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赞机务。万历十年(1582年),张居正去世后出任内阁首辅。其弟张四教16岁时就经商,并随其父经营长芦盐业,是当时有名的大盐商。 王瑶的三子王崇古在嘉靖二十年(1541年)中进士,历任刑部主事、陕西按察、河南布政史、右副都御史、兵部右侍郎、宣大部督。其兄王崇义也是当时有名的大盐商。 张、王两家还是姻亲。张允龄的妻子是王崇古的二姐,或者说,王崇古是张四维、张四教的舅舅。张、王两家的姻亲也是名震一时的富商达贵。张四维的三个弟媳妇分别来自当时的巨商王氏、李氏和范氏。张四维的一个儿媳妇是兵部尚书杨溥的孙女。张四维的女儿嫁给内阁大臣马自强之子马淳,马自强之弟马自修是著名的陕商。王崇古的大姐嫁给乔居蒲州的盐商沈廷珍的长子沈江。可见这两家组成了一个多么庞大的亦官亦商家族联盟,有这样的背景,在商场上应该是无往而不胜的。这也是张、王两家第二代能远远超过第一代的根本原因。 官的背景为什么如此重要?我们得先来看看当时盐业的情况。 从理论上说,在开中制和折色制下,任何人都可以纳粮或纳银获得盐引。而且,明政府为了防止腐败还禁止监临官员、权势之家、公、侯、伯及四品以上文武百官本人及其家人、奴仆从事盐商业务。但在宣德、正统年间,这项禁令实际上成了一纸空文。成化年间,原来在禁止之列的达官显贵居然直接奏请皇帝取得巨额盐引,然后转卖给商人以获暴利。到弘治年间,盐业已被这些官员垄断了,要获得盐引,必须依靠官家。 同时,由于盐产量不足,到嘉靖年间,已纳银但尚未支付的盐引约200万引。政府为疏清旧引,把持有盐引的商人分为10纲,分别以圣、德、超、千、古、皇、风、扇、九、围命名,每纲盐引皆为20万引。每年对其中一纲的旧引支盐,对其他9纲的新引支盐,以10年为期,把旧引完全疏清。政府按纲编造纲册,登记商人姓名及持有旧引的数量,并发给各个盐商作为“窝本”。又规定疏清旧引后,按纲册所记旧引数目分配新引,册上无名者没有领取盐引的资格。这样,就使入了纲册、有窝本的盐商可以垄断盐业。名列纲册者都是拥有巨资的大盐商,以徽商和晋商为主。 从这种背景中我们可以看出,依靠官员,进入盐纲,就可以迅速致富。张四教和王崇义都是这种有官员背景的大垄断盐商。而且,他们相互联合,势力更大。明人王世贞就说,“四维父盐长芦,累资数十百万,崇古盐在河东,相互控制二方利。”《明史》中记载,河东巡盐史郜永春曾上奏说,“河东盐法之坏由势要横行,大商专利。”明确要求“治罪崇古,而罢四维”。但当时这两家势力如此之大,谁治得了?此事也就不了了之。 张四维和王崇古还是“封俺答,定朝贡,通五市”和开放马市的积极推动者。这也许不完全出于私心,但绝不可能没有自己家族经商的考虑。无论这种政策的客观结果如何,有利于这两家的经商活动是肯定的。 在明代,从事盐业和经商富起来的晋商不少,但张、王两家排在前两位。他们在当时也曾盖别墅、置房地产,不过如今都了无踪迹了。他们由商而官,亦官亦商,官商一体之路在徽商中并不少见,但在晋商中却并不多见。 来源:经济观察报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