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评论 > 正文
 

郭立场:生态恶化是对制度设计的挑战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6月06日 14:46 新浪财经

  郭立场

  6月5日是第35个世界环境日,今年世界环境日的中国主题是“生态安全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国家环保总局有关负责人4日首次对外发布《中国生态保护》时说,尽管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作,一些重点地区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保护和改善。但由于中国人均资源相对不足,地区差异较大,生态环境脆弱,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仍未得到有效
遏制。

  在笔者看来,其实国家环保总局的《中国生态保护》在陈述事实之外,体现出的不仅是直面问题的勇气,也不仅是行政行为的惯例,而是更有着执政理念的变革。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仍未得到有效遏制,不过是点出了现实的问题所在,从中却不难感悟出一种执政思维,体味到执政理念变革下执政能力的改善。从实际出发,发扬成绩,克服难关,致力于环境的保护和改善,也应该是今后一段时间的努力方向。

  经济与社会互为前提,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环境保护是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众所周知的事实是,如果以污染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如果以经济发展为目标而无视生态破坏,无异于杀鸡取卵,竭泽而渔。历史的惨痛经历,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记忆,更有教训和警醒。18世纪产业革命以来,由于人类经济活动索取资源的速度过快,超过了环境的承载能力,引发了严重的世界性生态危机,结果,许多发达国家走上了一条严重污染环境从而不得不“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付出了以牺牲生态环境来发展经济的惨重代价,阻碍了经济发展,给人民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但需要指出的是,“经济高速度发展的黄金期”不必然等同于“社会问题的凸发期”。环境问题宽泛而复杂,既涉及到环境质量的标准设定、生态保护区的设立等技术层面的问题,也牵涉到如何按照既定制度有效组织安排生产等管理层面的问题,尤其是如何合理构建各相关主体的产权与利益关系制度设计,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在环境与生态问题研究中,曾有过争论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问题的根源,“都是制度惹的祸”成为不可回避的焦点。据了解,由于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许多国家都在积极的进行环境制度的创新,力图降低制度运行与监管成本,提高制度效率,一些国家在这方面已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如瑞典的硫税、美国对部分地区水污染所实行的排污权制度,实现环境保护制度与产业政策的配套协调。这对于我国今后应对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矛盾,不无借鉴意义。

  环境保护本身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方方面面制度的配合,才能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现存环境保护制度缺乏减少环境破坏的有效约束与激励机制,尤其是对国民收人的狂热追求与扭曲的GDP核算制度,未考虑环境破坏对

生活质量的负面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对环境资源的破坏性使用,造成了环境的污染与生态的破坏。

  为了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更为了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发展,必须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制度分析学者认为,经济主体的行为是受制度约束的,制度的规定与实施情况直接决定了制度的运行效果。因此,政府在环境保护过程中应发挥作用的领域就是制订有效的制度,要重新思考现行环境保护制度,引入激励与约束机制,实现制度创新,选择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政策措施。也就是说,要从制度设计上保证经济主体会从自身效用或利润最大化角度出发,并确保制度得到执行,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和谐一致。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