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评论 > 正文
 

建设健康的市场伦理和财富伦理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6月05日 13:00 《华商世界》

  文/赵晓

  在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富人享受钱,穷人享受闲,大家相安无事,各有各的潇洒。但在中国,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就是穷人活得不开心——住房、教育、医疗无不让他们愁白了头。而富人也活得不乐观,紧张、焦虑无不有之。

  近二十年,虽然少数人先富起来了,但贫困人口却下降缓慢,以至于贫富两极分化的格局不断恶化。在这样的背景下,仇富现象的出现几乎是必然的,社会舆论的质疑加大了富人的风险感和不安全感。

  事实上,正是富人的奢糜消费和穷人的极端困境联系在一起,强化了这一仇富的背景。据调查,中国目前的

奢侈品消费人群已经达到总人口的13%,并且还在迅速增长。

  随着富豪榜的轮番轰炸,富人和奢侈消费的话题越发引人关注。据媒体报道,在北京西客站附近的潮皇食府,一只日本吉品鲍价值1280元,相当于六口之家务农一年的收入。这样的消费每天都在强化人们对贫富分化的感受。

  “仇富”现象的加剧还与富人财产来历不明有关。笔者曾最早指出,中国转轨期间涌现的“转轨富豪”许多都是“问题富豪”。

  仅2005年,就有许多人们熟悉的富豪和他们背后的“系”没落或干脆崩溃,如邱忠保、刘虹、鄢彩宏、顾雏军、张良宾、张海……每当制度转型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一批为富不仁的“大鱼”就会被抛弃出局,成为体制的殉葬品。

  在诸多翻船的民营企业家背后,人们往往看到“腐败官员+金融犯罪+国有资产流失”的组合,某些地方政府官员与民营企业家结成“你发财、我发展”的权钱交易联盟,通过上市、融资、公共工程等渠道掠夺国家及公众资产。

  事实上,企业家们容易出事与其跛足的商业精神有关。对比西方清教徒从信仰出发的“荣神誉人”的商业精神,中国的企业家可以说是先天不足,普遍缺乏信仰和成熟的价值观。

  在清教伦理所导致的西方国家,马丁·路德倡导的“尽力赚钱、尽力省钱、尽力捐钱”被一代代的基督徒企业家奉为圭臬。美国钢铁大王卡内基认为:“如果富人死的时候仍然富有,那他死得可耻。”信仰成为欧美国家公益文化源远流长的关键,也成为残酷无情的市场经济不至于使人们精神崩溃的主要力量。

  还需要说明的是,制度的缺陷常常会加剧企业家们浮躁和赌博的心态,这两者互动便形成了恶性循环。尤其在当前产权制度下,民营企业家无法对财富保障有充分的信心,即使他们表面上有了恒产,也很难像孟子所说的那样,做到“有恒产者有恒心”,其行为仍然像一个赌徒——事实上,邱忠保不就是嗜赌如命的真赌徒吗。

  所以,从历史的长镜头看,中国改革至少存在三点不足:一是财富的积累和发展未能建立完善、成熟的游戏规则;二是缺乏收入分配的应有调节,继而导致财富鸿沟不断加深;三是变革的意识形态在为私欲正名的同时,却缺乏对市场伦理和财富伦理的远大理想与扎实建构,日益将社会引向物质崇拜、金钱崇拜。

  以上三个层面的变革,需要政府、社会、民营企业家的共同努力。其中相当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增量”的改变,即产生更多类似于浙江的草根企业家及中关村的知性企业家,以改变民营企业家的成色,改变社会对民营企业家的负面评价。

  (作者为北京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