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冰尧:自主品牌国货缘何难上政府采购大单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6月01日 11:26 中国产经新闻 | |||||||||
撰稿/本报评论员 朱冰尧 注意看看政府部门的办公室里,还有哪些设备是国产的?如果你细心调查后就会发现,这样的国货少得可怜。 一组数据可以说明问题:中国政府的采购工作始于1995年,1998年的采购规模仅为31
目前中央国家机关的政府集中采购中,通过协议供货入围的共有18类产品,按说中国政府采购市场的实际开放度仅约为15%,国货应该占据主流。但实际上,政府采购中激光打印机、投影仪和液晶显示器的洋品牌占有率均达到了3/4以上,而在数码复印机、电梯、照明灯具、彩色胶卷、橡胶、轿车、洗涤用品、碳酸饮料和一部分家用电器等领域,却已经几乎被外国供应商垄断了。 政府公务车采购则最为典型。财政部国库司2005年发布的《2004年全国政府采购信息统计分析》显示,2004年全国政府采购小汽车总规模为154.7亿元,洋品牌桑塔纳占22.97%、别克占18.20%、帕萨特占16.45%、本田占15.98%位居前四名,而国产品牌红旗占2.28%、中华占1.58%、奇瑞占0.70%所占份额极少。 中国将于2007年12月底以前,启动加入《政府采购协定》(GPA)的谈判程序,并向WTO提交政府采购市场的开放清单。加入这个协定后,中国政府的采购市场将全面向外开放。加入《政府采购协定》会增加政府采购的透明度,同样会加大选择国货的难度。 应该说,利用政府采购手段保护和培育国内产业,是各国推行政府采购制度的主要目标之一,也没有违反WTO规则。美国虽然已经签署了WTO《政府采购协议》,但政府采购规定必须“采购国货”,并将“国货”定义为在美国本土附加值超过50%的产品,实际上美国政府采购量中也只有10%是给外国的。也就是说,即使中国加入GPA,政府采购也应考虑和坚持使用自主品牌的国货。 从目前来看,国货难上政府采购大单的原因,除了部分产品技术水平和质量要求不符合标准外,主要还和采购观念有着直接的关系。一些政府部门还存在一些“爱面子”思想,认为既然是政府买车,买合资或进口的老品牌有面子一些,较少会考虑产品的性价比。比如有的政府部门制定了购买单价20万元以上车型的要求,“高价”采购首先就把奇瑞等自主品牌的国产车挡在了门外。但事实上,价格在20万元以下的奇瑞车的配置和产品质量,与某些价格20万、30万的汽车差距不是很大。 实际上,国货发展到今天,技术性能、工艺、质量水平整体大幅提高,也已经具备政府采购的基本条件。特别是我们许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只是商用化、产业化程度还稍低,这就更需要我们的政府、企业和用户自己支持自己了。而如果没有政府采购的引导作用,而让“洋货”充斥在政府采购清单中,就会对消费者产生误导。 去年10月,中央国家机关采购中心与奇瑞汽车签订了对中央国家机关公务用车采购和车改用车集中采购提供全面采购服务的框架协议,奇瑞汽车也正式列入中央级政府采购名录。接下来,车界先后传出吉利、比亚迪、华晨等品牌进入政府采购序列的消息,甚至连刚刚造车不久的浙江众泰也被浙江省政府列入2006年采购目录。 以上现象都说明政府已经敏锐感受到政府采购对自主品牌的促进作用。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说:“完善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实行支持企业创新的财税、金融和政府采购等政策。”年初国务院《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若干配套政策》中也提出,要建立财政性资金采购自主创新产品制度,改进政府采购评审方法,给予自主创新产品优先待遇,建立激励自主创新的政府首购和订购制度。 政策指向显然是极其明晰的。而从长远看,政府采购市场迟早要对外开放,利用好这个时间差,通过政府采购手段给予国内企业商业机会,扶持优势企业成长,提高本土产业的竞争力,应该是目前当务之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