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绿色GDP”标准一时不见出台的情况下,国家统计局下属部门日前推出一项全新的政策建议:允许一些地区的GDP是零增长甚至负增长,以避免短期行为对环境造成的破坏(5月25日《第一财经日报》)。
笔者并不顽固地坚持原先的GDP考核体系而怠慢于环保事业,而是觉得贸然摒弃原先的考核体系,可能会面临顾此失彼、最后两者都失的危险。地方政府的环保考核肯定要进行,
但要看到当下的软肋,即激励与约束体系依然非常空洞。在美国,一旦企业或个人危害环境的行为被发现,会迅速受到严厉的经济甚至刑事制裁,甚至施行“制屋及乌”的“关联制裁”方法,但我们这里还做不到。允许GDP零或负增长的另一个“短腿”,是容易使地方政府给中央制造“环保幻觉”,并对民众福利的减损以冠冕堂皇的借口进行辩解——GDP数量没增长,那全是因为我们对环保的投放太大了;当地民众收入低、消费指数高、就业状况差,这全是环保带来的短智困难——一旦这样的理念盛行,那么我国经济将面临比眼下更为严重的困难。
资源配置的改善,不是表象的、匆忙的改善,而应当是一个由表及里、剔除干扰因素的持续性动态改善过程。即使原先的考核方法沉疴重重,如果施行新的考核方法的时机不够成熟,并面临着新的形式主义与民众福利的减损,也绝不能前进一步,否则将会得不偿失。这样看来,如何理清环保成本与收益核算的内部机制,如何建立顺畅有效的环保项目激励与惩治机制,防止地方政府打着环保名义侵蚀民众利益并给上级政府制造“环保幻觉”,才是刻不容缓也最为凑效的招术。
东方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