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高校学生司有关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阶段,大学生不能再自诩为社会精英,而应定位为“普通劳动者”,要怀着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心态和定位去参与就业选择和就业竞争(5月22日《中国青年报》)。
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大学生早已不是什么社会精英,这位教育部官员言之有理。可实际上,现在已经很少有大学生自诩为社会精英,更多大学生只是想做一名普通劳动者,只
想在毕业后能顺利找到一份普通工作。从这个角度看,所谓“大学生应定位为普通劳动者”的谆谆教导,就显得有些无的放矢。
而且,“大学生应定位为普通劳动者”之说,还在有意或无意之间,掩盖了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
实际上,尽管我国高等教育步入了大众化时代,尽管各高校连年扩招,但是大学生占人口总量的比例仍然较低,大学生人数的增长速度仍然低于经济发展的速度。也就是说,从宏观上看,我国的大学生人数应该不足,而并非过剩,如果说过剩,也主要是结构上的过剩——高校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另一方面,由于我国高等教育长期实行应试教育,而忽视了素质教育,致使很多大学生只掌握了课本上的知识,而适应社会的能力和实际工作的能力欠缺,并使得很多用人单位宁愿聘用那些学历不高、但实际工作能力较强的实用人才,而不愿聘用那些“高分低能”、毫无社会经验、工作经验的大学毕业生。
从以上角度看,目前的大学生就业难,其主要症结已不在大学生的就业心态有问题,而在于我国高等教育的目标、定位、专业设置以及教育方式有问题。换言之,大学生就业难,教育主管部门和各高校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而“大学生应定位为普通劳动者”之说,相当于把大学生就业难归咎于大学生的精英意识,并有意无意地淡化、掩盖了高等教育自身存在的问题。
更值得注意的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高收费,给人的感觉似乎并不是在培养普通劳动者,而是在培养社会精英。一个家庭为了供养一名大学生,往往要倾其所有,付出了高昂的代价(成本)。因此,如果我国的高等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普通劳动者,那么就不该如此高收费甚至乱收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