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评论 > 正文
 

降价药重新提价千万要慎重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5月17日 08:48 现代快报

  作为价格调控职能部门,国家发改委目前拟建立一个定期的药价调控机制。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副司长周望军建议,以两年为一周期,根据药品购销情况及实际医疗需求,对具体药品价格进行评估,以决定提高、下调或维持不变。(《新京报》5月16日)

  发改委这次拟建立的定期药价调控机制,一改以前单纯降价的做法,把提价也列入其中。这就怪了,在药价普遍虚高,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愈演愈烈的情势下,为何还要提高
好不容易才降下来的药价呢?原来,国家连续10 余次药品降价举措都只能在短期内缓解“看病贵”,因为很多药品降价后就在市场上匿迹,可实际医疗需要这样的药品,老百姓也需要这样的药品,无奈之下,发改委只能对此类药品进行适当提价,以刺激企业重新进行生产。

  如果说这些降价后从市场上消失的药品,果真是因为价格降得太低,导致无利润空间而停止生产的话,那么,经过一段时间的市场观察后,适当调高此类药品的价格,无可厚非。问题是,这些一降价就消失的药品真无利润空间吗?

  我看几乎不可能,虽然我国目前还没有建立起完整的药品成本核查机制,但发改委在对某一种药品进行降价前,都要进行认真调研,板子几乎不可能打错。那是什么原因导致药企不愿生产降价药呢?在我看来,原因不外乎三个,一是

药品降价后,虽然还存在着丰厚的利润空间,但由于药品销售链条上的各个利益得主不肯大幅削减自己的既得利益,最终使得药企成为降价的最大消化者,这样一来,药企生产降价药就无利可图,只好停产。二是由于降价触及了药品中间商、医疗单位暴利的获取,于是他们就联手对降价药进行封杀,没了市场,这药当然没人生产了。三是虽然生产某些降价药的药企仍有利可图,也有市场需求,但由于同类药品并没有统一降价,有些甚至还存在着暴利,面对漏洞,逐利的药企当然会毫不犹豫地停止降价药的生产,通过换品名、换规格、换包装等方式推出新药,以继续用高回扣维持市场份额,获取巨额利润。

  显然,在发改委降价令没有打错对象的情况下,降价药一消失就考虑提价,明显有一股向顽固药商、黑心药企妥协的味道。这样做的后果是,消失了的降价药有可能会回来,但降价令却落了空,并最终导致“

药价虚高-降价-停止生产-提价-重新虚高”这一恶性循环的形成,可谓祸患无穷,总让人有一种中了药企、药商“奸计”的感觉。要是所有降价药的药企都打这样的算盘,如何是好?

  希望发改委在降价药是不是提价这个问题上,要三思而后行。(吴应海 江苏教师)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