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长假终告结束,各地也纷纷开始盘点起黄金周的得失。
昨天,北京市假日办发布消息称,黄金周期间北京国内旅游总收入为39.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2.2%。(见昨日《新京报》)
——经济效益的账照例算得清清楚楚,大抵是旅游创收、接待游客人数增幅等主要经
济指标又创新高之类。
但如此盘点黄金周,似乎缺少了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参照指标——黄金周取得了什么样的社会效益?
有关社会效益,来自同日《中国青年报》的一则消息可资佐证:“五一”期间,记者的一位朋友和全家一起去山西省一处著名景点玩了几天,回来后感慨地说,景点很漂亮,玩得很尽兴,美中不足有两点:一是人多,二是垃圾多。
人多,自然经济效益好,旅游景点与各地政府都收个钵满盆溢,这也符合设立黄金周的本意。此外,面对良辰美景,游人玩得尽兴,也充分体现出黄金周越来越强烈的休闲色彩。但当黄金周曲终人散之时,那些风景如画的景点里遍地的垃圾,是否也在提醒着景区管理部门以及所有游人,玩得尽兴之余,我们是否也该注意遵守一下社会公德呢?
景区经济效益丰收了,游人的审美需求丰收了,但游人制造的垃圾也成为了社会的公害,这样一个事实其实也证明,仅仅获得经济效益的黄金周,距离一个健康美丽的黄金周还有一段不近的路程。换言之,物质需要得到极大满足的游人们,在精神境界上与健康黄金周的要求还相去甚远。如果对此进行盘点,那么五一长假恐怕就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双赢的黄金周。
所以,值此各地纷纷进行经济效益大盘点之时,还需要对社会效益的得失进行一次清理,看看人们的精神境界是否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得到同步提高。人们常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如今经济基础渐渐扎实了,咱们的上层建筑是否也该与时俱进呢?我以为,面对已经逝去的黄金周,每个公民都该扪心自问。
长达七天的黄金周里,我们不能只注重物质上的黄金含量,而忽略了精神上的黄金含量,惟有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黄金周才能真正名副其实。
王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