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评论 > 正文
 

叶永春:如何破解国企改革中的尾大不掉难题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5月08日 17:41 新浪财经

  叶永春

  吏治中的难题是尾大不掉问题,国企改革中的难题也是如此——当制定具体经济考核指标时,有些国企管理层总会找些客观原因进行讨价还价;当达不到考核指标时,责任人总会找到种种理由予以辩解;当新出台的政策会有损他们既得利益时,抵制或阳奉阴违总会成为他们的首选……对这些“老油子”的国企领导干部,上级管理者即使恨之入骨,可也不是
想调换就可马上调换的——除非能找到调换他们的充足理由;除非有更合适的人选等着走马上任;除非人事变动带来的负面影响能很快消除;除非……否则,必定会有投鼠忌器之感。干部任免之事一惯极为敏感,稍有不慎,后果难测。存在种种顾虑,说明下属干部已“坐大”,已形成尾大不掉之势。

  难以下手而又忍无可忍,最简单的办法便是将国企“一卖了之”,企业也没有了,还有企业领导干部的尾大不掉问题吗?“眼不见心不烦”。可不给他们点好处,这个“包袱”也不是轻易可甩掉的,于是,便有了 MBO等“赎买”政策……

  有个问题不得不提出:如果国企领导干部都很争气,还需要卖掉这么多国企吗?现经济理论界恰恰忽视了这个最基本的问题。从这层意义上也可说:解决尾大不掉等问题的思路,影响甚至决定着国企改革的方向!有例可证——国资委负责人最近表示,现有国企在一定期限内达不到行业前列的将不被保留。此话也可理解是讲给国企领导干部听的,言下之意:你们再不争气“饭碗”将失去!

  可问题是,国企不可能全部被卖掉,而剩下的国企依然会存在尾大不掉等国企管理层不争气问题!绕了一圈,无论是改革还是不改革,都回避不了如何改进对国企领导干部管理考核这个关键性问题!

  尾大不掉的问题出在哪里?对策又在哪里?

  (一)制度不完善是形成尾大不掉的重要原因

  上级领导下级,下级服从上级;上一级管下一级,一级管一级,这套沿袭几千年传统的管理方式,它可使政令畅通,但也是形成尾大不掉的重要原因。

  在此规则下,越级属官场犯忌——上级越级与下级的下级联系,

  有不尊重下级之嫌;下级越级向上级的上级汇报,更是被人称为“有野心”的大逆不道。在此规则下,容易培养出一大批唯上级命令是从的干部,只对上级领导负责、唯唯诺诺成了他们安身立命的“智慧”与“美德”。这种规则会造成言路不通,而言路不通的直接后果便是结党营私有了繁殖的土壤,于是,当某一级、特别是独当一面的领导干部一旦有异心时,便很容易出现尾大不掉问题。

  现行的干部考核方法也难以解决尾大不掉问题。现行考核干部的主要方法是:1、根据报表的数据考察下级主管的工作成效;2、半年或一年的工作总结;3、日常接触及他人反映在上级领导心目中形成的印象;4、不定期地组织考评。

  现行考核干部的方法有一定作用,但无须讳言还存在不足:

  一、数据并不能全面反映出干部的实际工作状况。因为,决定数据(如利润)水平的高低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而考核干部方法的要旨在于准确评判其是否尽心尽职,是否具有相当能力,即德才兼备。

  二、半年或一年的工作总结,时隔太长,且易流于形式。

  三、对人印象,难免受本身的性格、爱好等因素的影响,易失之偏颇。

  四、一般都等下面问题较为突出时,再组织调查考核。经常

  “亡羊补牢”未必妥当;及早“未雨绸缪”,更显重要。

  因此,很有必要建立一套完整的“问题与对策”报告制度,以作为现行考核干部方法的补充。

  (二)以制度创新来解决尾大不掉等问题

  见识水平如何,是评判与考核一个干部才能的重要方面,而“问题与对策”的答案,可直接反映出一个干部见识水平的高低。“问题与对策”又是一个永恒的命题——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出现在前面,因此,它具有持续性,可形成长效机制。建立一套“问题与对策”报告制度,不但可考核干部的才,也可考核干部的德,并可有效解决干部管理中的尾大不掉等问题。

  一、“问题与对策”报告制度设想如下:

  1、报告人:可根据各单位实际情况加以确定

  2、报告内容:一是目前存在的问题;二是可以采取的对策。

  3、报告范围:可在报告人管辖区内,也可在更大范围内。

  4、报告期限:规定每一个月,或至少每一个季度定期书面上报。

  5、报告篇幅:字数不超千字,文风提倡短小精练;纸张规格统一,便于存档部门装订成册。

  6、报告程序:下级主管在规定期限内上报给上级领导;上

  级领导审阅签字或批示后转给存档部门;存档部门登记存档,以供备查,并输入计算机文件处理系统,便于上级领导及更上一级领导随时查阅。保存期规定为三年、或五年。

  二、建立“问题与对策”报告制度的意义:

  1、对上级领导而言:

  ①可考察下级主管有否开拓精神,有否远见卓识,即是否看

  得出已存在及将要发生的问题?看问题是否看得远?是否抓得住主要矛盾?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是否恰当?

  ②可有针对性地指导下级主管工作,加强上下级联系。

  ③可经常性地挑选出有分量、有见识的报告,予以表彰(或推荐给有关内部刊物发表交流),以利激励机制的完善。

  ④可调阅再下一级(第三层次)主管的报告,既可考察下级

  (第二层次)主管的工作态度、工作能力,作为考核的一个依据,又便于从更大范围内发现人才。

  2、对下级主管而言:

  ①可促使其勤于思考,深入学习。

  ②可促使其不断改进工作,求得持续发展。

  ③可加强与上级领导之间在工作上的沟通。

  ④可大胆地在常规渠道中提出自己的见解。

  ⑤可对上级领导的工作也能起到促进作用。

  3、对整个干部队伍而言:

  ①必定会形成一种重思考、重学习的风气。

  ②必定会形成一种积极进取、不断进步的风气。

  ③必定会形成一种广开言路、集思广益的风气。

  总而言之,“风气正、事业成”。建立这一制度,对提高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促进无论是国企还是其它领域工作的不断进步,都是大有好处的。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