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评论 > 正文
 

盛大林:听证会逢听必涨中的假问题和真问题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4月26日 09:19 中国经济时报

  北京评论 盛大林

  最近,很多地方都正在或已经举行出租车、自来水等方面的价格听证会。一方面是“涨”声一片,另一方面是“骂”声一片。在各种质疑中,“逢听证必涨价”最为响亮,很多人质问:“听证会为何都是涨价会?”。也有人指出,价格听证的制度设计有问题,因为听证方案是由利益相关部门拟交的,公众只能“被动反驳”,而不是“主动建言”。(据4月25
日《中国青年报》)

  笔者认为,这些质疑的出发点可以理解,但都没有问到“点”上,或者说,这只是些“假问题”。

  “听证会为何都是涨价会?”很好回答:

中国经济以每年10%左右的速度在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也在10%以上,尤其是近年来,石油、煤炭等资源都持续涨价,物价也一直走高。既然这样,出租车和自来水的价格当然有理由水涨船高。

  至于听证制度设计问题,根据《政府价格决策听证办法》规定,经营者、消费者、行业协会、社会团体都有权向政府价格主管部门提出定价或调价申请。如果谁认为出租车应该降价,完全可以向物价局提出申请,即变“被动”为“主动”。现在没有人提出“降价”,显然是因为不合情理,即使提出来也不可能得到支持。

  那么,近年的价格听证以及制度设计有没有“真问题”呢?当然有:

  一是信息不对称。经营者每次提出涨价申请,理由都是成本增加、不涨价就要亏损。但成本到底有多少、成本构成是否合理等问题,经营者一般都不愿意公开。现在的听证会,一般都是在会前几天才把申请方案和相关材料交给听证代表。那些材料本来就语焉不详,且不向公众公开,这就使听证代表和公众质疑起来缺乏根据。

  二是成本监审制度还不完善、执行也不力。《政府制定价格成本监审办法》今年3月1日起刚刚施行,各地的价格主管部门似乎都还没有行动起来。各地的听证会都在嚷嚷不休,却没有听说哪个地方拿出了成本监审报告。按照要求,这个报告不仅必须公开,而且应该接受人大和公众的监督。如果有人提出质疑,价格主管部门理应作出答复。比如电力等部门的高工资、高福利好像是公开的秘密,但他们的工资福利到底高到什么程度、该不该计入成本,成本监审报告都应该给出一个让人信服的说法。

  三是代表的数量和各类代表比例的选择。听证会多大规模才能更好地体现民意?消费者、经营者、专家学者、政府官员等听证代表各占多大比例最合理?代表应该如何产生?这些问题《政府价格决策听证办法》都没有作出具体规定。这才是制度设计方面的缺陷。从近年的实践来看,听证代表都是由听证组织者即当地的价格主管部门选择确定。我的感觉,消费者代表的比例明显偏小,而且组织者似乎总是优先选择“听话”的代表。有的地方,申请调价方甚至公开与代表“沟通”并赠送礼物。这种“拉拢”和“收买”必然会影响到听证的公正性。

  四是代表意见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在近年举行的多次听证会上,“反对”的声音一般都多于“赞成”的声音,但最后的结果都是照涨不误。这种“走过场”显然是对民意的漠视。根据《政府价格决策听证办法》的规定,“听证会代表多数不同意定价方案或者对定价方案有较大分歧时,价格决策部门应当协调申请人调整方案,必要时由政府价格主管部门再次组织听证。”但迄今为止,还没听说过有“二次听证”。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1,940,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