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评论 > 正文
 

肖华:经济发展不应成为物价上涨的理由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4月10日 08:59 证券导报

  肖华

  ● 涨价并不能抑制企业对资源的消耗,那么资源类价格涨与不涨,并不在于资源是否短缺,关键在于考虑最终消费者的承受能力和对内需的影响。

  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改委决定第六次提高成品油销售价格。涨价的理由据说是随
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国内石油消费对外依赖度不断提高。2003年以来,国际市场原油价格持续大幅度上涨。目前国内成品油价格大幅度低于国际市场价格,与原油价格严重倒挂,不利于调动炼油企业生产积极性、保障成品油市场供应和促进石油资源的节约,影响经济的平稳运行。由此想到去年年底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平在“全国物价局长会议”上表示,今年将在石油价格、电价、水价、天然气价格、煤炭价格及土地价格等六大方面积极稳妥地推进价格改革。在我们看来发改委所谓的“积极稳妥地推进价格改革”的潜台词似乎就是“涨价”!

  天然气价格早在去年就上涨了,每瓶气的价格达到100元的时候,我们看到很多的老百姓不用气了,他们改用煤。随后煤价也上涨了,极端的事情也出现了,有些人开始用木材烧火做饭。开春以来电煤价格在过去几年连续上涨的基础上继续攀升,发改委说电价也要上涨。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中国已经看不到多少还可以饮用的水资源了,发改委说要在水价中增加排污费,说目前的水价太低了,所以大家才会浪费。油涨点价,煤气涨点价,水涨点价,单独来看,都算不了什么,但合在一起,却会让人有些“怕”。这就是一个大问题了。这些年发改委一发言似乎就跟涨价有关。

  经济的高速发展导致资源的匮乏,这已经成了众人皆知的事情。于是有一种用价格抑制消费的理论一直在左右着政策的制定者。一提到改革就要涨价,似乎涨价了,就一定能抑制资源的消耗。而事实却是资源价格一路上涨,资源类产品的消耗量也在一路上涨,倒是最终消费类产品的库存积压越来越严重。原因就在于作为厂家的生产环节并不害怕原材料的涨价,成本上升了,产品价格也可以跟随上升,资源涨价通过层层转移最终都需要消费者来承担。按照发改委的思路,如果

石油价格、电价、水价、天然气价格、
煤炭价格
及土地价格都“改革”了的话,那么,是否所有的产品和服务都必将涨价?因为没有哪个行业可以脱离这六大资源而单独存活。而最终抑制的不是对资源的消耗,而是最终产品的消费。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经济很多时候是靠外贸拉动,现在随着人们收入的提高和国家整体战略的转型,内需拉动经济的力度越来越大。经济要实现转型,一个很重要的转变就是实现内需的增长,也就是要靠国内消费拉动经济增长,这样的增长更为稳健健康。一个社会的消费需求,无法靠消费能力很强但占少数的大款拉动,关键还是要靠老百姓。中国人一向很重视消费安全,为了子女教育、生病医疗、购房买车等等眼前或者未来可能的消费,人们不得不“喜欢”存钱,致使储蓄率一直居高不下,消费欲望相对较弱,现在人们的消费信心才刚开始建立,还比较脆弱,一旦人们预期未来会大规模地涨价,消费信心很容易就受到打击,萎缩回去。

汽车消费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近一年车市一直低迷,虽然有很多原因,但汽油涨价是一个主要原因。那么涨价就导致了抑制内需的结果,反过来对经济发展不利。

  改革有很多种途径,发改委并非只有涨价一条路。比如出台严格的产业目录,真正做到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限制资源消耗过高的行业的发展,就是既利国也利民的举措。而我们喊了好多年的产业结构调整却只是空洞地停留在口号阶段,地方政府为了眼前的财政压力而不顾产业政策为限制产业大开绿灯。再比如水资源的污染问题相信大家都知道,罪魁祸首应该是企业而非老百姓,不管水如何涨价都不可能抑制企业对水的使用和污染,一来他们可以通过产品涨价转移成本,二来既然我交了排污费,治理污染就是政府的事情,企业反倒可以肆无忌惮地排污了。解决水污染的根本途径还在于真正下决心对污染企业实行“关停并转”,政府敢于牺牲短期的经济利益。

  资源的消耗大户是企业,涨价并不能抑制企业对资源的消耗,那么资源类价格涨与不涨,并不在于资源是否短缺,关键在于考虑最终消费者的承受能力和对内需的影响。发改委的全称是国家改革与发展委员会,而不是国家涨价审批委员会。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