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评论 > 正文
 

石齐平:中国正处于向左还是向右的路线窘境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4月03日 15:41 《中外管理》

  石齐平

  中国新一轮路线窘境

  今年两会关注的范围与焦点,通过对“十一五规划”内容的了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讨论,及温家宝总理对海内外媒体的记者会问答,大体可得出两个鲜明的印象:(1
)内政问题十分突出,被重视程度超过外交;(2)内政问题中,三农、三难(上学、看病、买房都难)的社会矛盾及环保危机又十分突出,被重视程度超过经济。这两个特征,又折射、浮现出了第(3)点:当前社会似乎正在形成一股似曾相识的氛围——不少人开始质疑甚至反对改革,他们与支持及坚持改革者之间的争辩已然出现,且正在急剧升温之中。

  其实不仅三农及三难问题,国企改革中出现大量国有资产流失,及日趋普遍且严重的贪腐现象,加上迅速恶化的环境生态,都是人民不满并由此质疑改革的背景。一部用于保障私有财产的《物权法》,因各方争议而延迟了立法进程,更具体凸显了质疑及反对改革的舆论十分强大。应该说,当前的中国,正处于一轮“向左走?向右走?”的路线窘境。

  对于这样的改革窘境,决策高层显然已有充分的认知,并且作了明快的回应。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3月6日说:“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进一步坚定改革的决心和信心”;国务院总理温家宝3月14日说:“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前进尽管有困难,但不能停顿,倒退没有出路!”如此坚定的口吻,所传达的信息已经十分清楚。

  中国三十年改革怪圈

  然而必须看到,诸多改革发展中呈现的困难也是事实,批评者不是无的放矢,他们质疑改革,并非不能理解。

  那么,对于这种“向左走(质疑改革)及向右走(支持改革)”的争辩,又该怎么看呢?

  原来,当年(1978年以前)实行计划经济时,政府对所有人民的经济活动就是一个字:“管”。管的结果,也是一个字:“死”。谁都不愿意接受经济毫无活力,一片死寂,于是邓小平决定改革,求活。要活,必须离开管制,即开放,“放”就是放弃计划走向市场。果然一放就活。然而遗憾的是,“活”了不久往往就开始“乱”,这时就必然出现要不要继续改革的争议。但通常争议尚未得出结论,就因乱得受不了而不得不踩刹车——“收”!结果“一收又死”。这即是过去30年来中国改革进程的吊诡之处。

  问题显然不在“放”,因为要不“死”就非“放”不可,而且一“放”就必然“活”。问题是出在“活”了为什么会“乱”?能不能“活”而不“乱”?

  新突破呼唤新理论

  放眼世界,活而不乱的例子其实很多。西欧、北欧、北美,甚至香港、新加坡、

澳大利亚,大体均活而不乱。那么,它们活而不乱的秘诀是什么?原来,搞市场经济,不能只是“开放”,必须同时进行“改革”。所谓改革,就是要改出一套能与市场经济相配合的体制,这套包括了经济、社会及政治三个层面的体制完善之后,才能既促进效率,又保障公平。所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此之谓也。

  答案很清楚,当前中国现代化发展进程面对的挑战,不是在市场经济这条路上停下来,必须坚定地走下去,但也必须在开放的同时,大力度地进行体制的改善,通过体制改革,将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作优化的结合。

  记得80年代时,面对姓“资”还是姓“社”的改革争议,邓小平说:“不争论”。在当时,问题不大,因为多数的争论多止于抽象的意识形态的争辩。现在则不同,更多的争议源自于现实的利益矛盾,且相当尖锐,难以回避。因此,我认为,也建议:新一阶段关于中国进一步改革的理论探讨与研究,应该着手进行了。通过对思想、理论、国情的深入比较研究,为下一个30年或更长更久的中国繁荣发展,奠定一个“制度典范”的基础。

  (本文作者系香港凤凰卫视时事评论员)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12,500,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