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评论 > 经济学人--李开发 > 正文
 

李开发:中国应该对资源性缺水成因重新认识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3月23日 14:17 新浪财经

  李开发

  长期以来,关于我国资源性缺水成因的研究不少,研究的成果也比较多,大多数成果偏向于乱砍滥伐导致水土流失。但是,细细研究起来却发展有很大缺陷。在研究中国水资源的课题的过程中,我越来越发现其中存在问题。搞清楚我国缺水成因,委实意义重大,对有针对性的解决我国当前绝大多数地区的缺水问题有针对性价值。因为工作的关系我走了国内
很多地方。学者的任务是勇于探索。现在我不揣冒昧把自己的想法与大家交流。

  通行的第一个说法是乱砍滥伐,地表植被破坏,造成水土流失,没有办法涵养水源,因而导致缺水。此说能解读上游缺水原因,不能解读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的下游缺水。

  通行的说法第二个是经济建设高速增长,用水量增大。工业用水、农业用水城市生活用水大大增加,因此缺水,但这个说法不能解释长江以南的中国广大富水地区常常缺水的问题。

  通行的其它说法不在此逐一分析了。总之是不能合理解释缺水的重大问题。

  辩证法的逻辑告诉我们,如果有足够的事实证明结论不能解释实践,那么治水的思路就是有问题的。结论不正确,就不可能对症下药。

  我的故乡在江苏盐城,地处江苏省长江以北地区,是

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的重建军部所在地,是中国革命圣地之一。这块美丽而且肥沃的土地位于长江下游与淮河下游,是长江三角洲的一部分。它临近入海口,面积约1。5万平方公里,其中海岸线长度为582公里,地面高程约2米。盐城,确实是水的天下。我小的时候,也是每天与水打交道,水网密布,芦苇茂密,鱼虾丰美,在这个地方从来不离水。但到了近十几年,轮到这样一个地方,地下水这么高的地方也缺水了,有时水稻秧苗刚栽下去,也缺水灌溉,甚至差点就死了。乱砍滥伐、植被破坏也不是原因。事实上,如果这个地势这么低的地方,又是江河下游入海口,居然还缺水,那么中国其它地方岂能不缺水?用乱砍滥伐、植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的理论解释显然是不合适的。

  因此,我认为,应该从更深层次来解释缺水成因。

  数千年来,我们不停地研究水,总结水,但没有研究好水。建国五十多年来,我们继续犯同样的错误。

  我认为,中国人的治水思路损害了吸纳水源、涵养水源的肺。甚至至今没有完全认识到肺的重要。没有肺,中国的水问题怎能解决?!

  依然用我的经历来说话。我的家乡小时候到处是沟塘,而且沟塘与河流相通。垫起座坝来,把塘水舀干可弄几斤鱼虾。秋季罱河泥,作为种麦子的基肥,冬天农闲时节,大家捞鱼摸虾,然后把沟塘的淤泥舀上来盖麦苗越冬。因此,一个泥塘,总是不断的自然淤积,又被人们不断地清理。淤泥中含有大量的腐殖质,是良好的农家肥料。泥塘不断淤积了又不断被清理,周而复始,也可以投入水生植物,如荷耦。当旱季到来时,沟塘里有相当数量的水可补充,不会旱到哪里去。雨季呢,有时一两天下雨数十毫米都不会成灾。由于有了这千亩耕田百亩塘,整个大地象吸水的海绵。虽然也有极个别特大水灾,但是往往是水势过了一两天就降下来了。那么多的沟塘湖泊把水贮存了,就没事了。

  但是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八十年代开始全面改变,一是平田整地,填平了河沟种庄稼,小沟小塘全没有了,而此前可能有三亩地就有一亩塘。既没有了沟塘,同时也有了越来越多的化肥,就再也没有人挖河泥了,几百亩上千亩地只有一个窄窄的排水渠,在自然力导致的不断泥土淤塞过程中,小排水沟越来越浅,几乎没有容水量。久而久之,十几年过去了,二十多年过去了,小水即成灾,来时一大片,水走一览无余,无水即成旱,形成了年复一年干涸缺水的窘境。作为临近入海口的城市,又在长江淮河的下游,常常因干旱而水渠见底,庄稼无法正常生长。同时稍微有上百毫米的水就是大灾之年,洪水滔天了。与此前的数十年相比,我认为,我们的土地上本来有一个消纳蓄积水源的肺,我们自己把它给割了。当我们回想1998年长江珠江流域洪水造成数千亿元损失时,当我们回想近十多年来年复一年的洪水成灾时,我觉得,我们的国家始终忽视建设一个容水纳水的“肺”。

  中国人几千年治水,一开头是堵,后来学“聪明”了,以疏导为主。虽然有李冰的都江堰,但都江堰上游是山区,都江堰不是接纳容水的载体。

  中国人几千年治水,大禹治水是从堵到疏,然后把疏当作普遍规律,当作圣经。数千年治水的第一大错就是只会疏通,疏导,疏导贯穿了几千年,没有认识到接纳相容的重要。容水、纳水得不到重视。宝贵的淡水资源,总是千方百计地放到海里去了事。把一个特定条件下正确的措施绝对化,教条化,酿成了自造的苦酒,但是在人口尚少的古代,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没有得到充分暴露。

  建国以来,我们的方针政策虽然是疏导与蓄积共存,但主要是疏导贯穿始终,蓄积却是虚多实少。到处挖排水渠,生怕水来了走不掉。在蓄水方面,花了巨大的财力物力建设了一批水库,但有限的几个水库与在田野上星罗棋布、成千上万的沟塘(小水库)相比,实在是九牛一毛。况且随着农耕方式的改变,水土自然流失就将这些耗费多少钱财的水库逐步塞满,库容越来越小,平时无所用,用时不顶用。因此,客观上只能排水,不能蓄水,一来水就是洪水成灾,水一走就是赤地千里。只顾疏导,只顾排水,不能消纳,中国没“肺”,只剩下气管,生理功能能正常吗?

  现在回过头来看,那时千河万塘,到处是水的天然容器,而且容水越来越多,来水多不成灾,水少时可作补充。现在呢,肺快完了,数百上千亩地只有一条很浅的小渠,那有肺的功能呢?填平了成千上万个容水的自然的沟塘,建一个不断泥沙淤塞的水库,可以说形同虚设。据有关资料介绍,全国80%以上的水库实际一是淤塞严重,二是无水可“库”;即使是黄河沿途的数十个耗资亿万的大水库,起作用的也是一小部分,而且即使这一小部分,也有很大一部分库容为泥沙填满。以北京周边为例,90%的水库已经徒有空名,所余下的水库也早没有天然来水。

  让我们看一看我国主要的天然的湖泊,它们是中国水系中的大肺泡。前十几位如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

巢湖、青海湖、呼伦湖、南四海、博斯腾湖,滇池、洪湖、松花湖、长湖,近二十年来,这些湖的面积减少了约40%,容水量大约减少了60%,围湖造田,面积越来越小:泥沙淤塞,湖水越来越浅,容水越来越少。中国的肺也越来越小。中国,你能容得下13亿人,为什么总是容不下也收不住生命之水?

  什么叫洪水?明明是宝贵的生命之水?我们不能容纳它们,称它们为洪水,称它们是害水?!到底是我们的做法害了水,还是好端端的水被我们害了?

  我们提出对水的问题重新认识,不是否定疏导,不是否定植树造林的巨大作用。我们面临日益逼近的巨大缺

水危机。但国家退田还湖,建立修洪的垸地,也仅仅是恢复中国这个庞大的肺当中极小的一小步,它几乎完全不能解决问题。

  我们能否用生态的方式来认识与解决缺水的问题,这很重要。

  我们要不要重新审视建立中国的“肺”?能否因循自然规律,让我们的大地到处有呼吸的“肺泡”?象吸水的海绵一样有田就有肺?

  我们要不要改变耕作方式?纯化肥已经造成了地力极度下降,土壤严重板结,能不能全面推广使用农家肥与河泥?河湖沟塘不仅能增添绿色,而且能建立良好生态,四季的淤积成为肥料,加之不断的清淤,使容水量总是不断的保持甚至扩大,这些沟塘同时可以养鱼育虾,种植水生植物,也能带来很好的收益。不改变耕作方式,再大的水库也会淤积。事实上水库的淤积几乎是绝症。

  为此,我想建议:重新研究审视国家的治水政策以及生态政策。

  第一,抓紧恢复建立中国容水纳水的肺。要恢复千田百湖万沟塘的顺乎自然的容水方法,既可消除水患,藏水于田,藏水于民,也可长期造福农业与林业生产,保持土地的功能,恢复已经毁坏的土地,遏制土地荒漠化进程,甚至逐步缩小荒漠化土地面积。

  第二,抓紧改变农业耕作方法,逐步减少化肥用量,广泛采用河泥,农家肥等有机肥,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肥力。此法可一举多得。

  第三,进一步做好退田还湖,退耕还林,同时要做好湖底清淤,保持湖容。

  第四,保持土地植被,发展封山育林,积极涵养水源。在生态恶化地区,禁止放牧,禁止采挖。

  第五,要进一步做好节水工作。严格控制地下水的开采。抓紧调整水价与水资源价格,工业要充分做到循环用水,一水多用。

  第六,要全面治理污水,坚决做到污水达标排放,城市要实现雨水与污水分流,储存与利用雨水。要全面落实中水回用的相关措施。城市绿地全面推广低耗水植被,住宅小区逐步实现中水回用。家庭要逐步实现差价用水。对耗水量大的工业及相关产业,要实施关停。要鼓励节水科技,推广节水产品,以便度过已经到来的近30年的空前的水危机。


   新浪网声明:新浪财经登载此文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绝不意味着新浪财经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