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冬:上海房地产等待春天 等待西钱东渐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3月09日 18:42 新浪财经 | |||||||||
陶冬 去年八月初,笔者在博鳌21世纪房地产论坛提出,上海房地产市场十月见分晓。消费者集体杯葛房地产市场,令开发商引颈期待的“金九银十”销售攻势,在惨淡中收场。 十月后的上海房地产市场,为开发商带来了严冬。新增供应成批涌现,销售却了无
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开发商多死在后台,并未出现临死前的跳楼大减价,并未拉动大势一齐向下。今天的中国经济中,资金总量应该说是充沛的,甚至是过度的。房地产市场上有大量过度借贷的小开发商,也有实力雄厚的大开发商,更有目光转向房地产的大企业,还有涌入的海外资金。对于实力不足、资金链吃紧的小开发商,卖盘退出或合作发展要比跳楼甩卖更具吸引力。当然,地方政府的穿针引线,为部分开发商的体面退出创造了条件,也为市场价格的相对平稳提供了支持。 笔者认为,上海房地产已由溃退期转入争持期。换言之,在笔者提出的三部曲(量跌价稳、量价齐跌、量价整固)中,上海可能在第二阶段尚未完全展开的情况下,进入了第三阶段。其背景是,体质最弱的开发商多已被剔除出局。 对于开发商来说,最坏的情况可能已经过去。随着体质最弱开发商的出局和年底银行清算的结束,开发商的整体资金状况有所缓解。对于消费者来说,“金九银十”的诱惑也忍过来了,等待依然是主旋律――前面至少还有几轮促销减价。 对于市场来说,最怕出现的混乱并没有出现,市场秩序依然存在。不过新增的可售面积不断涌出,远远超出售出面积,供需失衡仍在恶化。恢复理性的消费者,与喘上一口气的开发商仍然在对峙中、博弈中。 整固待变,应该是形容如今上海房地产的贴切词语。开发商整体上在资金短缺方面得到了一点缓解,但不代表所有开发商的资金链都有所改善。压断骆驼背的,可能只是最后一根稻草。观望是消费者的主流心态,不过羊群心里往往是最常见的消费模式。一两个楼盘的炒作有可能改变整个资金的流向。 其实全国多数城市的房地产市场已呈现初春景象。2004年的宏观调控以及2005年的房地产新政,并未从根本上抹干过度的资金流动性,只是对热钱制造出一些心理震慑。经过一段时间的观望,热钱再现江湖,许多二三线城市房地产市场近来都出现了产销两旺的景象。不过各地政府不再如上海2004年般高调,严控房价报道。在各地房价上的信息不对称,不仅影响消费者的选择,更妨碍中央政府的决策。 今年中央政府的工作重点已经由总量需求调控转向“解决深层次矛盾”。只要通胀不急剧恶化,相信出现新一轮全国性大规模调控的可能性不大。对于二三线城市油然而起的房地产热,估计政府也是口头干预为主,税收调节为辅。而税收调节的主动权掌握在地方政府手中,热钱还在各地流窜着。 上海房地产市场的回暖肯定会远远滞后于其他二三线城市。至于春天何时来临,取决于消费者与开发商的博弈,取决于热钱的回流。 (作者为瑞信董事总经理兼亚洲区首席经济学家,本文原载于房地产世界,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非任何投资建议或劝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