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晓波:的哥出走不只是高油价所逼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2月27日 06:32 中国青年报 | |||||||||
汪晓波 持续走高的油价造成许多城市出租车利润的严重下跌。据报道,在上海出租车行业,目前考虑转行的“的哥”越来越多。拥有约4.5万辆出租车、10万名驾驶员的上海出租车产业,面临前所未有的调整。
在油价长期走高的背景下,“的哥”们的营生受到影响似在必然之中。尽管由于油价问题而导致的出租车业的困局是一个全国性的问题,但这种影响大到逼迫“的哥”们逃离出租车业,上海的情况显得似乎格外严重。 从现象来分析,这次“的哥”的短缺危机直接导火索是持续高油价。正是因为油价在高位运行,使得原先的平静状态难以为继。早在2005年8月,政府为了缓解“的哥”的减收压力,实行油价临时补贴政策。补贴经费大部分由政府承担,政府每月向每辆出租车补贴200元。尽管政府的补贴行为一度引起争议,但从实际的操作情况来看,短时间内的确起到了平息作用。不过,仅仅过了几个月,“的哥”短缺现象就出现了,这恰恰反映出政府补贴行为的短期性,也反映出补贴政策显然不是治本的举措。 如果“的哥”不选择离开出租车业,那么在油价的压力下,可以考虑两种方案。一是争取提高运行价格。若每天的运行费用能够部分地转移给乘客,实现总销售收入的上升,则可抵消油价上涨带来的减收因素;二是直接同出租车公司谈判,要求减少管理费用,对于“的哥”来说,这同样是实现成本降低的有效方式。 第一种方案,被一些政府官员和学者认为是最根本的措施———在具体形式上,被称作“出租车行业油价和运价挂钩的联动机制”。这个机制看起来很有道理:油价高涨,出租车运价一定幅度上调,反之亦然。该制度的实质,就是要求乘客分担因为油价上涨而提高的成本。但事实是,“的哥”并不钟情于此。处在市场链条最末梢的“的哥”有着最为真实的经验:当价格上涨时,营业总额往往没有提高。乘客们通过改乘别的交通工具,来表达对过高价格的拒绝。 第二种方案,要求的是出租车公司减少利润来补贴“的哥”,这里同样有两种情况:一是出租车公司愿意“出血”,与“的哥”一起共渡难关;二是出租车公司之间是比较充分的市场竞争,为了生存,公司利益必须与员工利益捆绑在一起。不过从现实来看,这两种条件似乎都不具备。仅仅从政府对行业的补贴,就能看出这个行业的游说力量之强大,也能看出这个行业本质上的垄断性。在政府部门与出租车行业过于紧密的、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条件下,具体的政策以及公司与员工的博弈,都很难真正体现出“的哥”们的利益。 当“的哥”选择离开出租车业,实际上是用脚投票,宣布对上述两种方案的抛弃。这样的选择,多半是无奈之举。 |